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转向谢乔:“谢府君方才所言,振聋发聩。老夫雖年迈,亦有心一辨真伪。”
他看向那个年轻士子,微微颔首,“他所言甚是,眼见为实。”
深吸一口气,荀爽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对着众人说道:“老夫,也想去梁国走一趟,亲眼看一看谢府君治下的实效。”
荀爽此话一出,分量远非刚才那年轻士子可比。
如果说年轻人的话只是引起了骚动,那么荀爽的表态,则无异于激起千层浪。
连荀爽这样的宿儒耆老都要亲自前往梁国查验?闻所未闻!
厅中再次陷入一片哗然,议论声四起,比刚才更加嘈杂。
“荀公也要去?”
“这梁国之事,竟引得慈明先生如此重视?”
“谢乔此女,究竟是妖言惑众,还是真有经世之才?”
谢乔看着眼前的情景,心中念头急转。
荀爽的加入,完全在她意料之外,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契机。有荀爽这样德高望重的人物带头,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她当机立断,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既然荀公与这位郎君皆有此意,乔敢不从命?”
她的声音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注目。
“诸位皆是颍川名士,胸怀天下。梁国才遭黄巾大难,弊病丛生,乔雖竭力整顿,亦知有诸多不足之处。与其在此空耗唇舌,徒增纷争,不如,”谢乔环视众人,“荀公领衔,再邀集几位有心探求实情的颍川学子,成一考察團,择日启程,前往梁国,实地考察一番,如何?”
她顿了顿,补充道:“路途资费,一应开销,皆由我梁国府库承担。诸位只需带上眼睛和耳朵,亲身去体验,去评判。乔所言是真是假,梁国百姓生活究竟如何,一看便知。”
“考察團?”
这个新奇的词汇让众人微微一愣。
但很快,就有人反应过来。
“好!此法甚好!”之前那年轻士子立刻响应,“如此,便可辨明真伪,以正视听!”
“荀公德高望重,若能领衔,我等自当信服。”
“对,与其在此争论不休,不如亲往一观!”
“……”
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有人低声质疑谢乔用心叵测,有人担心路途遥远安危难料,但荀爽的表态和谢乔这番坦荡的提议,无疑争取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和好奇。
局面,似乎在朝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荀爽捋了捋胡须,看向谢乔,眼神中多了一丝审视,最终缓缓点头:“如此,甚好。考察之事,老夫可以应下。”
他目光扫向众人:“诸位之中,可还有愿同往者?”
一时间,厅內静默数息,一位青年站了出来。
“小辈愿往。”
随即,又有几人迟疑着站了出来。
“学生愿往!”
“在下也愿随慈明先生一同前往!”
看着眼前的情景,谢乔微微垂下眼帘,掩去眸底一闪而过的精光。
成了。
混乱之中,那被气晕的老儒被人手忙脚乱地抬了下去,但这小小的插曲,此刻已无人过多关注。所有人的心思,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考察團”所吸引。
谢乔抬起头,看向那些或激动或迟疑或审视的面孔,心中一片平静。
她不知道这趟考察会带来什么,但她知道,棋局已经重新开始,而这一次,她似乎抓到了一手不错的牌。
谢乔对着荀爽,微微躬身:“那便有劳荀公费心组织。乔在梁国,静候诸位大驾光临。”
颍川雅集上的风波,一如名动天下的《梁国赋》,以让人意想不到的速度扩散开来。
不过数日,雅集上的辩论,谢乔在席间的言论,还有那略顯粗俗却又异常尖锐的“双标狗”之词,成为天下热议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