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过几年又遇上饥荒,早就屯粮和劝钟叔屯粮的莫然。毕竟不差钱也不需要怎么卖粮食。
莫然已经六十多岁了,父亲九十多岁,现在一切都在往好地方发现。莫然也没闲着,一直在搜集各种医书翻阅,特别是废品站老板和她都是熟人了。
只能说刚好会治点小病。唯一遗憾就是便宜父亲没有带自己亲生的孙子,不过钟叔家孙子挺可爱的,也不算完全没带。
父亲去世,喜丧。
钟叔之前听莫然,现在叫何卫的话,让儿女回去了城镇打工生活,又不是没钱。
埋在何家祖墓里。莫然带着还算健朗的钟叔去了他儿女上工的地方。
然后在旁边花钱买了一栋复式小洋楼。
钟叔活的长久,活了一百一十,子女也孝顺,毕竟当初管家的人物,也不是没钱。加上莫然时不时送礼来往。
莫然等到风波结束就又开始写小说,出名之后又被扒出马甲。
莫然活了九十多,就去世了。
后事是钟叔儿女起头,孙子孙女动手处理的。
一点小身价一成分给钟叔一家,剩下九成联名政府成立基金会,一部分帮助本地学生学习奖金,一部分帮助妇女儿童。
莫然回到本源世界。
或者a级评价,又入账100积分,零零总总有五百多积分了。
关于钟叔孙女一点番外。
钟永秀出生的时候,祖父祖母是一家之主,但是遇见隔壁的一对父女的事时候,祖父祖母就没有原则的无条件听从。
据说她家几兄妹曾经差点有一个被抱养登记在隔壁何先生名下。不过何先生拒绝了,说他们哪怕没有法律上的规定,他们也会是一家人。
把祖父祖母感动的差点跪下,祖父祖母总是让我们跟着他叫何先生,和小先生。还有不知名的尊敬。
等到后面钟永秀上高中了,才从父母哪里听到他们一家原本是何先生家的管家,后年跟着小先生一家回到了祖籍。
她对小先生的印象是生病的医治和奖励的糖果。
祖父祖母和父母亲一直在说要好好照顾小先生和何先生。小先生没有结婚的打算,他们一家就要给小先生养老。
等到后面读书出去,回来时就是城镇里的长辈,还有隔壁小洋楼的小先生。
虽然已经经过文化熏陶了,她还是对她们家和小先生的渊源非常感兴趣。
后年发现小先生不仅会治病,还是大作家,她又觉得震惊又觉得当然。毕竟祖上可是大官。
后面自己也有了子女,她也觉得他们家不管从哪一个方面,都有尊敬小先生。
小先生家里的吃饭和卫生都刚开始祖父祖母帮忙,后年又要求父母去帮忙的,小先生提议雇佣别人,祖父祖母都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偷偷在家抹泪。
这样奇怪的相处方式一直到祖父祖母去世,小先生也委婉劝父母新中国不搞这一套。父母说他们是一家人帮帮忙,小先生就没说什么了。
不过她新年红包更多了。
她和父母一起帮忙处理小小先生后世,小先生去世之后把小洋楼过给了她们家,还给她们家留下了一笔大钱。好多人来吊唁她。文人,学生,还有新闻。
这时候才知道小先生写的名气多大。
她突然就明白了祖父祖母和父母为什么一直那么尊敬她,不仅仅是主仆的旧思想,还有她对她本人人格的尊敬。
小先生去世以后,她也给自己孩子说,小先生是家里很重要的人。以后一定要经常吊唁,不可以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