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重力舱“逐星号”像一片银色的羽毛,静静悬浮在北大西洋万米高空。舱内,只有生命维持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
周澈靠在舷窗边,下方是无边的墨蓝海面,月光在其上铺成一条破碎的银路。掌心的三角印记已无灼痛感,却有一种更深沉的悸动,如同第二次心跳,与脚下这颗星球的脉搏隐隐共鸣。
七日前北极的生死历险,仿佛一场模糊的噩梦。但控制台上那枚安静躺着的蓝钥残片,以及内部新解锁的、尚未完全破译的信息流,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现实比噩梦更离奇。
“有结果了。”虞倾寒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她坐在主控位,面前展开的多层光屏上,数据如瀑布般流淌。“蓝钥投射的移动坐标,其轨迹模型与地磁北极的偏移历史吻合度超过98%。回溯计算显示……”她指尖轻点,光屏中央的时间轴飞速倒转,最终定格在一个惊人的年份,“……大约一万两千年前,这个坐标点,精确位于百慕大三角海域的核心区域。”
几乎同时,雷震那边的深海监测阵列传来了持续的警报声。他眉头紧锁,将主屏幕切换至声纳与中微子探测视图。“百慕大目标海域,海底火山群附近,检测到持续性的中微子异常溢出。能谱特征……不属于任何已知的地质活动或放射性衰变。”他放大热成像图,一个清晰的几何热源轮廓显现出来,“热源边界异常规整,是个完美的正十二面体。能量输出稳定得像一台精密的发动机。”
空气瞬间凝重。北极的“裂隙”测试代价惨重,但收获的关键情报,正将他们的目光引向这片更神秘、更凶险的海域。
“海渊号”深潜器被缓缓释放,像一颗黑色的泪滴,坠入无尽的深蓝。下潜过程压抑而漫长。深度计的数字不断跳动:一千米、两千米、三千米……舷窗外的世界从蔚蓝变为墨蓝,最后陷入绝对的漆黑,只有探照灯的光柱切割出有限的可视范围。
“深度三千五百米。外部压强约为350个大气压。”雷震例行汇报,声音在密闭舱室内显得格外清晰。深潜器的钛合金外壳在巨压下发出一阵阵细微的、令人牙酸的“嘎吱”声。
突然,声纳屏上出现了大片密集的亮点,正从下方黑暗中缓缓上升。“不明生物群接近。”雷震警惕地调整探照灯角度。光芒所及之处,景象令人窒息——无数散发着幽蓝色生物荧光的管水母,如同来自异世界的幽灵,无声地舞动。
它们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排列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与蓝钥表面纹路极其相似的几何图案,仿佛在漆黑的深渊中,为它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秘密的光之路。
“跟着它们。”周澈低声道,他感到共鸣盒中的蓝钥残片正在微微发热。
穿过水母群后,前方出现了一片由海底热液喷口形成的奇异景观。富含矿物质的热液从地壳裂缝中喷涌而出,遇冷海水后迅速凝结,形成一片五彩斑斓的、如同海底极光的悬浮矿物质层。“海渊号”小心地穿行其间,犹如航行在梦幻的星河。
穿过这片绚丽屏障,探照灯的光柱终于照亮了海底的真容。不是平坦的沉积平原,而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倾颓已久的巨石建筑群。断裂的巨大石柱半埋在沙土中,上面雕刻着早已失传的图案:手持星盘、仰望星空的人像,其风格混合了苏美尔、古埃及乃至传说中姆大陆的文明特征,古老得令人心惊。岁月和海水侵蚀了它们的表面,却无法磨灭那种跨越时空的庄严与神秘。
在遗址边缘,雷震操控机械臂,从沙土中清理出一块黑色的罗盘石。石头上刻满了来自不同文明的星座符号。“这不是天然的,”他仔细观察着,“有轴心,可以转动。”当他尝试着按照某种特定序列转动罗盘时,一阵低沉却极具穿透力的嗡鸣声从海底传来,海水随之产生了一种有规律的振动。一个隐藏的声波导航系统被激活了,无形的声波指引着“海渊号”驶向遗址的更深处。
跟随着声波指引,他们来到了一个由发光的海底矿物纹路构成的、直径数公里的巨大迷宫中心。那里,一座通体由未知黑色金属铸造的方尖碑,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巍然矗立。碑体表面光滑如镜,却能吸收一切光线,碑文并非任何已知的文字,而是一幅用极其精密的恒星相对位置图编织而成的宇宙历法。
虞倾寒将碑文扫描下来,与星图数据库进行比对。“指向猎户座参宿四,”她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但对应的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天文位置,距今……至少一万年。”
就在她破译出核心信息的瞬间,方尖碑的基座发出一阵沉闷的巨石摩擦声,缓缓向一侧滑开,露出了一条向地心深处延伸的、散发着柔和白光的阶梯。一股陈旧、带着金属和尘埃气息的空气涌出,仿佛打开了一座封存了万年的坟墓。
阶梯深邃,向下延伸的坡度平缓,却给人一种走向地心深处的错觉。两侧的墙壁不再是岩石,而是某种类似黑曜石的光滑材质,上面刻画着连绵不断的星图。从苏美尔人泥板上的原始星盘,到古埃及神庙天花板上的复杂星座,再到玛雅金字塔中精确的历法石雕的复刻版……仿佛一部浓缩的、跨越万年的天文观测史在此展开。
阶梯的尽头,是一道光滑如镜、毫无缝隙的黑色密门。当三人靠近时,门面上凭空浮现出三个微微闪烁的光点,排列成等边三角形。
“需要生物特征同步验证。”虞倾寒立刻明白了设计者的意图。她示意周澈和雷震将手掌分别按在另外两个光点上。门体发出几乎无法察觉的扫描微光,同时读取了周澈独特的基因序列、虞倾寒高度活跃的脑波频率模式,以及雷震那颗经过严酷训练、跳动得异常稳定且富有特征的心跳谱图。
“验证通过。”一个冰冷的、毫无感情的电子合成音在寂静的通道中响起。密门悄无声息地向内滑开,门后的景象,让即使是见多识广的三人,也瞬间屏住了呼吸。
那是一个巨大的球形空间,仿佛置身于一个巨人的心脏内部。空间内并非真空,而是充满了某种液态的光线,它们像水流一样柔和地荡漾、流动,将整个空间映照得一片通明,却没有源头。在球体的正中心,一个结构极其复杂、由无数发光晶体和金属脉络构成的控制台,被一种无形的力场稳稳地固定在空中,静静地悬浮着。
控制台界面上流动着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的符号和数据流,但核心信息却能直观理解。一行巨大的字符显示着:“星门系统-上次激活:≈12,500地球年前-目的地:猎户座M42星云”。而另一行较小的、不断闪烁的记录则更令人心惊:“最近信号接收:≈20地球年前-信号源验证:陈兰舟”。
陈兰舟!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的谜团。他不仅知道这里,而且在二十年前,在他“失踪”前后,曾试图与这个星门联系,或者……他成功通过了这里?
虞倾寒迅速尝试与控制系统交互。她发现,操作界面并非实体屏幕,而是直接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增强现实信息层,需要极高的精神集中度。解锁不同的功能模块,需要完成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意识匹配测试。
她尝试解锁“航行日志”模块,系统要求她用脑波模拟一颗特定质量恒星步入超新星爆发瞬间的能量释放曲线。另一项关于“通道稳定性”的测试,则要求她的心率波动与一颗遥远脉冲星的频率精确同步数分钟。这远远超出了人类生理的极限。
周澈在靠近控制台核心时,无意中触发了系统的“记忆回放”防护机制。一瞬间,他的意识被拉入一个幻象:并非简单的画面,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他“感受”到巨大的能量流过“身体”,“看”到星辰在眼前拉成线状,一种跨越天文距离的孤独与恐惧,混合着探索未知的强烈渴望,冲击着他的心灵。这是上古文明先贤首次使用星门进行星际殖民时的记忆碎片!
在球形空间能量流动最密集的一角,雷震发现了一个小型的信息存储单元,类似一个古老的“黑匣子”。里面残存的部分日志和影像资料,揭示了更惊人的真相。陈兰舟并非被动失踪,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主动启动了一个名为“深空之眼”的极端危险的计划。
他似乎预见到了“烛龙”计划背后更深远的宇宙级威胁,决心通过这座远古星门,去寻找可能存在的、能与之对抗的“种子”或“答案”。一段极其短暂的、充满干扰的影像中,陈兰舟面容憔悴但眼神灼灼,他对着记录设备嘶哑地说:“……钥匙……不仅是坐标……也是契约……警告……勿轻易……开启……另一端……有标记……”影像最终被剧烈的能量干扰吞噬,化为雪花。
当他们带着巨大的信息量离开海底基地,返回“逐星号”反重力舱时,虞倾寒将新旧数据整合计算,得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结论:受天体运行周期和星门本身能量积聚规律的限制,下一个可供安全激活的窗口期,就在四十七小时之后。而那个时刻,恰逢一个百年难遇的“九星连珠”特殊天文现象。
舷窗外,星辰依旧在固有的轨道上沉默运行。但那沉默之中,此刻却充满了风暴来临前令人心悸的低气压。开启星门,意味着可能步陈兰舟后尘,深入完全未知的险境,甚至可能为地球引来更可怕的“标记”。但若不开启,或许将永远失去了解“烛龙”真相、寻找对抗希望的唯一机会。
抉择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个人的心上。这一次,没有明确的敌人,没有即时的危险,但每一步,都可能关乎整个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