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注意到林霁在研究那个陶杯,耳根微红,“做得不好。”
“很有意义。”林霁微笑,“听说您批准了与康复中心的合作项目?”
提到工作,沈砚恢复严肃:“是的。沈氏将提供最新的运动康复监测设备,你们中心负责临床测试和数据反馈。双赢。”
等沈砚离开,周炽用手肘碰碰林霁:“哎,发现没?老沈现在会说‘双赢’了!以前他只会说‘符合利益最大化’!”
变化不仅体现在内部。最新的财报显示,沈氏股价创历史新高,绿色科技项目获得巨额投资,甚至联合国都发来合作邀请。
但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靳屿的个展筹备进入最后阶段。展览场地就定在沈明渊赠予的那个画廊,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一个兼具艺术性与科技感的特殊空间。
“这里,放《蚀》的主雕塑。”
靳屿指挥布展,“灯光要从45度角打下来,突出阴影的张力那边留空,给‘特别展品’”
他所谓的“特别展品”,就是那些老式生物设备修复后的复制品。它们将被放置在一个防弹玻璃展柜中,配上的说明文字暗藏玄机:
“早期生物识别技术探索(1998-2002)——科技如何定义人类边界?”
只有知情人才明白,这是在向“先生”发出明确信号:我们知道你的起源了。
沈砚全程参与布展,以“艺术顾问”的身份。两人经常在画廊待到深夜,表面上是讨论展览细节,实则布置各种安全措施。
“红外感应器装在这里。”
沈砚指着一个隐蔽的角落,“杨靖的人会在外围监控,我们的人混在工作人员中。”
靳屿一边调整雕塑角度一边说:“请柬都发出去了。特别‘嘉宾’应该收到我们的暗示了。”
他眨眨眼,“我在某些请柬上加了点‘特殊颜料’,只要接触过那种生物验证设备就会显色”
就在这时,靳屿的手机收到一条加密信息。他看了一眼,脸色微变:“新生教育基金的人又联系我了,说要提前来看展。”
沈砚皱眉:“什么时候?”
“明天下午。”靳屿压低声音,“而且指定要看地下室展区。”
两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下室正是那些老设备的发现地,也是信号最强的地方。
第二天下午,基金会的代表准时到来。还是那位温文尔雅的女士,但这次带了两个“技术顾问”。
靳屿热情地充当导游,暗中观察着三人的反应。当来到地下室展区时,那两个技术顾问明显表现出异常关注,不停地用专业设备检测着什么。
“这些老设备很有意思吧?”靳屿故意说,“听说是最早的生物识别技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