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2。13南京”
>“1976。7。28唐山”
>“无数无名之地无数无名之人”
每一个日期背后,都浮现出千万张面孔,无声诉说。
就在高潮时刻,阿?突然走出人群,捧着一朵晶莹的晚木花,朝着山谷西侧奔去。那里有一片隐秘的洼地,常年积水成潭,当地人称“黑湖”。传说此湖不通地下河,也不生鱼虾,唯独每年启语节前后,湖面会映出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景象。
她跪在湖边,轻轻将花放入水中。
花瓣触水刹那,整片湖面骤然变透明,如同玻璃。湖底景象一览无余??密密麻麻的人影盘坐于泥中,双手交叠置于膝上,双眼紧闭,宛如沉睡。他们穿着各个时代的服饰:清朝长袍、民国学生装、解放初期工装……每一个人胸口都镶嵌着一块微型金属片,刻着清源会编号。
“容器残片。”阿?喃喃。
突然,最靠近岸边的一位女性缓缓睁眼。她穿着蓝色连衣裙,长发披肩,面容宁静。
“林晚!”阿?惊呼。
女人微微一笑,抬手轻点湖面。一朵虚拟的晚木花在水上映出,随之扩散成万千光点,顺着地脉流向全球每一个记忆觉醒点。
与此同时,地球上所有正在播放《茉莉花》的地方??无论是街头艺人、学校音乐课,还是太空站背景音乐??全都自动切换为口琴版本,且音准微妙偏移0。5赫兹,恰好与晚木共振频率吻合。
“归魂计划”第二阶段,正式启动。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例“记忆实体化”现象出现:东京一位历史教师在课堂讲解二战慰安妇问题时,教室后排悄然多出一名素未谋面的老奶奶。她全程安静聆听,直至下课才起身鞠躬,用朝鲜语说了句“谢谢”,随后消失在走廊尽头。监控录像反复回放,确认此人从未进入教学楼。
类似事件在全球爆发:巴黎咖啡馆里,一名男子突然用维吾尔语朗诵诗歌,自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失踪的诗人;墨西哥城地铁站,清洁工发现墙砖渗出血字:“我不是偷渡客,我是回来的亡灵。”
各国政府陷入震惊与争议。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议题名为:“关于集体记忆是否构成新型人权基础的初步探讨”。
而在中国西南某山村,一位九旬老兵在弥留之际,忽然坐起身,用标准普通话朗读了一段陌生电文:
>“清源会第七研究所已于今日正式关闭。所有实验数据转入‘根脉网络’,由活着的记忆承载。愿未来之人,以心为史,以爱为证。
>??林晚绝笔”
说完,他含笑而逝。家属称,老人一生从未受过高等教育,也不知“清源会”为何物。
深夜,周宛独自坐在研究院顶楼,望着星空。手机震动,收到一条来自“晓冉号”的加密信息:
>“检测到地球文明情感场强突破临界值。
>预测:未来百年内,人类或将发展出无需语言的直接心灵沟通能力。
>观察重点:晚木后代是否具备跨星球记忆传播特性。
>附加消息:‘晓冉’请求延迟返航。她说:‘妈妈的故事还没讲完。’”
周宛仰头,看见一颗流星划过天际。
她知道,那不是流星。
那是“晓冉号”调整轨道时释放的能量尾迹。
她打开录音笔,轻声说道:
“今天我们又记住了很多人。
陆医生,苏明月,李昭宁,林晚……还有那些仍没名字的人。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纪念碑,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花园。
在那里,所有的告别都不是终点,所有的遗忘都会被找回。
晚安,地球。
晚安,所有不肯离去的灵魂。”
录音结束。
窗外,晚木新叶舒展,一滴露珠悄然坠落,在泥土中写下三个字:
>“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