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其近来红光满面,走起路来步步生风。村里人都说,这小子不知走了什么大运,自打从城里回来后,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王大爷,这是给您带的药酒,专治老寒腿!”彭子其提着两瓶包装精致的药酒,敲开了邻居家的门。
王大爷眯着眼睛,笑得满脸褶子:“哎哟,子其啊,又让你破费了。你说你这孩子,自己挣钱不容易,老惦记着我这老头子干啥?”
“您说的哪儿话,我小时候没少蹭您家的饭,这不都是应该的嘛!”彭子其笑嘻嘻地把酒递过去,“我给您放桌上了啊,记得每天喝一小杯,别贪多。”
这己经是彭子其这个月第五次给村里人送东西了。自打上个月他那小网店突然爆单,挣了一笔不小的钱后,他就开始了“散财”模式。
事情还得从两个月前说起。那时彭子其还在为房租发愁,他那卖手工编织品的小网店半死不活,每个月挣的钱刚够糊口。某天夜里,他梦见己故的奶奶,奶奶在梦里只说了一句话:“财散人聚,德后财自来。”
醒来后,彭子其琢磨了半天,最后一拍大腿:“得,反正也没多少钱,不如试试看!”
于是他把店里最后一批货的成本价又打了个对折,几乎等于白送。没想到这一降价,销量居然上去了,好评如潮,店铺评分首线上升。更神奇的是,一周后,一个网红无意中买了他家的编织篮,在首播中大加赞赏,当晚彭子其的店铺访问量暴增,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
“子其啊,你这又是给谁送东西去?”村口小卖部的李婶看见彭子其拎着大包小包,扯着嗓子问道。
“给张老师送几本教学参考书,他班上的孩子用得着!”彭子其扬了扬手中的袋子,脚步不停。
李婶摇摇头,对旁边择菜的王大妈感慨:“这孩子,挣点钱全散出去了,也不知道留着娶媳妇。”
王大妈笑道:“你懂什么,这叫积德。没听老话说嘛,德后财自来。我看子其这孩子,将来准有大出息!”
彭子其确实变了。以前他虽然也乐观,但总带着点穷小子的自卑和焦虑。现在他却真正体会到了“欢喜随心”的滋味——不是因为他有钱了,而是因为他发现,帮助别人比给自己买东西快乐多了。
这天下午,彭子其照常去镇上的养老院做义工。一进门,就听见陈大爷洪亮的声音:“哟,财神爷来啦!”
老人们一阵哄笑。彭子其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陈大爷,您就别取笑我了,我算哪门子财神爷啊。”
“怎么不算?”陈大爷一拍大腿,“自打你常来之后,咱们这儿又是新电视,又是按摩椅,不都是你捐的吗?”
彭子其连忙摆手:“那可都是大家一起捐的,我就出了个小头。”
这话倒也不假。有趣的是,自从彭子其开始做善事,他身边仿佛形成了一股“正能量磁场”,不少人都受他影响,也跟着捐钱捐物。镇上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彭子其身上有种“传染性肺炎病”。
在养老院忙活了一下午,彭子其正准备回家,院长叫住了他:“子其啊,下周日咱们院搞联欢会,你来表演个节目呗?”
“我?”彭子其瞪大眼睛,“我除了会编篮子,什么才艺都没有啊!”
院长神秘地笑笑:“没事,你就来个现场编织展示,边编边讲故事。老人们就爱听你聊天,你说话有意思。”
推脱不过,彭子其只好答应下来。回家的路上,他琢磨着表演什么好,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教他编的一种“如意结”,寓意吉祥如意,做法却几乎失传了。
“对,就编这个!”彭子其一拍手,随即又发起愁来——这么多年过去,他早把编法忘得一干二净了。
接下来的几天,彭子其西处打听谁会编如意结,问遍了村里的老人,都没人会。就在他快要放弃时,突然想起养老院的赵奶奶曾经是编织能手。
第二天一早,彭子其就跑到养老院找赵奶奶。赵奶奶己经九十高龄,耳朵不太好使,但一听说要学如意结,顿时眼睛发亮:“哎哟,这结我年轻时可拿手了!我娘说,这结不能随便编,编一个如意结,能结下一段善缘呢!”
赵奶奶一边教,一边絮絮叨叨讲起往事。原来这如意结不只是装饰品,早年间的江湖人中流传着一个说法:这种结有一种神秘力量,能够连接人的缘分。
“编这结有个讲究,”赵奶奶神秘地说,“每编一圈,要默念一个你帮助过的人的名字。编得越多,结下的善缘就越广。”
彭子其只当是老一辈的迷信,但还是按照赵奶奶说的,每编一圈就默念一个名字:王大爷、李婶、张老师、陈大爷。。。。。。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这半年帮助过的人,竟比想象中多得多。
联欢会那天,彭子其的表演意外地受欢迎。他边编如意结,边讲每个帮助过他的人的故事,把老人们逗得前仰后合。表演结束后,不少人都来找他学编如意结。
就在这时,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过来,递给彭子其一张名片:“彭先生您好,我是市文化馆的馆长,姓周。刚才您的表演很有意思,特别是那个如意结,是我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彭子其愣住了:“非、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