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既残酷也温柔
同事失恋了,工作状态很差,我看他难受的样子,专门给他放了一天假,让他缓一缓,忘掉过去,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他苦笑着跟我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原来,我发现即使给他放一天假,对他来说还是没什么用。
时代在剧变,专注于回顾过去,会让一个人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即便回头去看,也要想这样做能为你的未来带来什么。好汉不提当年勇,一页翻过去,想清楚接下来要干什么,现在要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向前看,做从未来看正确的事,就要不计过往,不要一天到晚为了过去的历史纠结太多。年轻人不要沉弱于以前的事情,失恋、渣男、渣女……这些无所谓的从前,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蒙眼狂奔,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刺。
做从未来看正确事的本质,就要关注增量,而不是存量。
我们必须知道,这个时代是一个注重增量,而不注重存量的时代,换句话说,时代更看重你将带来什么,而不是你曾经拥有什么。
华尔街不是中国丈母娘
为什么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很有钱,而是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完成GDP每年的增长。一个长达30多年,即将突破40年的长经济高速增长周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未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达到这样的奇迹。
普通人关注的是存量,关注现在谁戴了金表,拿着爱马仕包。这一点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尤其明显。有一个同事的潜在丈母娘,想要房子想要车子,还问他老爹是不是当官的,不是就不高兴,这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维——眼里只有现在的情况。而真正的聪明人,优秀企业家关注的是增长。我的老师马云录取学生时,完全不在乎学生是否有钱,他只关心这个学生未来能给湖畔大学带来什么。如果他只关注学生的存量,那么我也没法成为湖畔大学的学生了。
对于所有真正希望获得成功的人来说,摆脱存量思维是必须的,然后需要努力扭转成马云那样的思维层级,去关注增长。而不是关注既有标签,才能真正想到未来是怎样的。
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王思聪说的:“我交朋友不看钱,反正他们都没有我有钱。”所以,他并没有固守在富二代这个小圈子当中,而是关注“天才小熊猫”、关注“网红”,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了解新时代的青年关注什么,能控制年轻人的眼球和关注制高点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以资金杠杆为主的万达,恰恰需要新经济的补充,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型。所以,王思聪能够获得比一般富二代大得多的影响力,他首先是个很出色的趋势判断者和商人,其次才是王健林的儿子。
新时代的企业关注的不是你的存量,而是你积累增量的方式和方法。我们经常提到的元认知也是这样,就是真正形成认知的认知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认知方法,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我的公司在面试员工的时候,最关心的是你喜欢什么前进方式?你对未来怎么看?你未来5年到10年的规划是什么?我也遇到过不少背景很出色的人,名校毕业、有曾在大公司工作的光环,但是这些人连自己哪怕是1到3年的规划也没想过。这就是境界和格局的差别。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应聘者就是完全不合格的,不会录用。据我所知,很多互联网公司招聘人才时都关注这一点,因此,有增量思维的人更容易在互联网企业中获得提升。
从公司选择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苹果公司每年赚很多钱,是典型的“现金奶牛”,而亚马逊每年亏损巨大。但是在整个华尔街,一旦有亚马逊亏损的消息,其股价就大涨,苹果公司一挣钱其股价就暴跌。市盈率是反映一个公司能否代表未来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到现在,亚马逊的市盈率为173,反观苹果,只有13。
为什么是这样?很简单,就是关注增长、关注存量的思维导致的。苹果的智能手机已达到人们想象力的极限。而亚马逊的新电商物流体系、AWS云计算、一整套人工智能的筛选体系,才被华尔街认为是未来塑造人类新商业文明的动力。如果让中国丈母娘来当华尔街分析师,恐怕他们只会看公司账上躺了多少现金,她们会喜欢苹果公司,毕竟苹果公司是土豪,账上有钱。
但很可惜华尔街不是中国丈母娘,他们喜欢亚马逊所做的东西,那象征着未来和行业发展。资本市场关注增量、增长,不问你已经取得了什么成绩,而想看你未来想取得什么成就,通过什么方式取得。
即便是关注增量,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视角。有的人不关注增长,而是关注增长的增长,即是增长率;有的人甚至不关心增长率,而是关心突破预期的增长率。总而言之,人类自踏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已经被绑上了一辆夺命狂奔、永远只看增量与增长的战车,永不停歇。
现在没有你想得那么重要
不少微博粉丝私信给我,内容大同小异:我好惨,我没考上大学,负债累累,妈妈病了,爸爸下岗,全家都很惨,我要怎么办?
其实这些描述看问题的角度也是错的,任何负面信息,本质也只是存量。
你是什么?想干什么?未来会做出什么?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让存量问题影响我们增量的增长。很多人遇到困难自怨自艾:我没考上好大学,上了“三本”;我这辈子都没戏了,我是个烂人;我父母早亡,只能自暴自弃……这是典型的为了存量自甘堕落,这样做影响了自己的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