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有批判性思维的好老师啊,速速围观转发!”(这真是让我欣慰的评论啊。)
特别巧的事情是,我在校园里也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甲:“网上说温水煮青蛙的结论是错的,你知道吗?青蛙在一定温度下,都会蹦出来呢!”
乙:“啊,原来是这样啊。看来我们真的容易轻信典故和名人名言呢。”
但是,打住打住,过去网络说温水煮青蛙,我们信了;今天网络说青蛙是不会傻到被温水煮,我们又信了。似乎哪里不太对啊?
我明明记得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主演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就提到过“温水煮青蛙”这个实验啊。片中的戈尔正在进行一场演讲,当他将与青蛙实验有关的段子抛出之后,下面的观众们心领神会地笑成了一团而且掌声四起。
最起码,从这部纪录片当中可以看到,美国观众们对青蛙实验并不陌生,否则戈尔团队的人怎么可能拿这个实验当包袱抖出来呢?
如果不熟悉,抖出来也不会是那样的效果。
我们进一步的疑问是:青蛙实验到底是什么结果?真的只有中国人才爱讲这个段子?
谷歌一下找到的说法是:
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过青蛙了。德国的科学家哥而茨在寻找灵魂这个东西的时候,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把切掉了大脑的青蛙放在冷水里面慢慢加热,青蛙就被煮死在里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样处理,正常的青蛙会试图跳出来。看来差不多150年前“温水煮青蛙”这个事情就已经有了结论。不过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个在100多年前做这个实验的。
1。72年,一个叫做亨滋曼的宣布,如果你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1875年,这个实验还被另外一个人证实。
两个实验矛盾吗?
哥而茨与亨滋曼实验的区别是加热的速度不同。在哥而茨的实验中,从17。5摄氏度加热到56摄氏度,花了10分钟,这样,每分钟的平均升温速度就达到了3。8摄氏度,比后来实验使用的加热速率还快。所以,哥而茨观察到青蛙很不喜欢这个温度,试图跳出来。
而亨滋曼的实验,加热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criticalthermalmaximum,CTM)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
这些“煮”青蛙的实验目的都是考察温度和神经反射性的关系。在较快的加热速率下,青蛙能跳出来,原因很好理解:热刺激引起了青蛙的应激反应——跳走。而在较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持续细微的温度变化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刺激,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无法逃生。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煮死青蛙的这个升温条件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样。
看到这里,同学们开始懵掉了么?以后到底该不该拿“温水煮青蛙”举例子嘛?
其实,看到《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这篇文章后就开始四处宣传“温水煮青蛙”实验是假的人,并不比从一开始就相信“温水煮青蛙”故事的人更加高明。因为,他们同样没有做到审慎判断,同样轻信、盲从了片面的信息和观点。
就算文章中的北京女老师当场做的实验是真实的,也不能够充分的证明“温水煮青蛙”原本的含义就完全错误。因为,不同的加热方式,青蛙会有不同的动作。
虽然我们非常尊重和同意《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这篇文章的作者所下的结论,但正如她的文章所支持的那样,我们应当用事实说话。可惜的是,作者恰恰忽略了对事实的进一步考证。
我们总是容易从一种极端跳跃到另一种极端,还五十步笑百步。这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互动练习
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那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请大家搜索一下,爱迪生说的完整的话是什么?
当然记得本节大叔们的做法,也许还有更令人惊讶的结论等着你们去发现,欢迎把你的发现写长微博@秋叶与@西安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