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里面讨论的地区是一个弹性区域,大家都在选择自己需要的数据,而不是针对统一调研半径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数据引用显然是犯了选择性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刻意掩饰对自己不利信息的问题,推导出来的结论也自然不具备可信度。
5。不提供数据的准确定义
和写文章有些人会自觉不自觉偷换概念一样,在引用数据时也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偷换概念。
比如现在很多创业公司都希望得到风险投资,你问他的公司为什么值得投资,他会告诉你他的APP拥有多少万用户。比如2014年横空出世的霸道90后总裁余佳文说自己的《超级课程表》有1000万用户,这个数据就被很多人质疑造假,我想这里面最大问题可能是余佳文没有定义自己的用户数是什么概念。
有的APP运营者的用户数其实只是装机量,比如他可以和中国移动合作,在每部手机上都预装软件,但根本没有用户去用,这种装机量算用户是不合适的。
还有的APP运营者告诉你的用户数是用户下载量,不代表活跃用户数量,有的用户只是好奇下载一次就卸载了,这不能算真实用户。
还有的APP运营者倒是告诉你活跃用户占比和数量,但什么叫活跃用户?这个定义它可不会明确说明,留下模糊操作的空间。
总之,在提供数据时,没有明确定义自己的数据指标是如何定义和采集的,这样的数据都大有可疑。
6。用相对值代替绝对值
我在指导大学生做简历时,看到这样一段自我描述:
“在担任学生会部长期间,部门筹款经费比上一年度翻了一倍。”
看起来非常给力对不对?但是似乎哪里不太对头。因为这位朋友说的是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如果谈绝对值也许真相是去年部门筹款经费是50元,今年是100元,都很糟糕!
这种把戏不仅仅在简历里才有,只要我们留心,你随时可以找到类似的案例。
比如在汇报工作业绩时,假如某单位2014年3月销售业绩是100万,2015年3月销售业绩是120万,2015年2月的业绩是60万。
如果你用同比来说明你的业绩,会这样写,2015年3月业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加了20%。
但如果用环比,也就是2015年相邻的两个月比较,那就是2015年3月业绩与上个月相比,环比增加了100%。
嗯,你看同样的业绩,换个说法,似乎感觉大不一样呢。
7。假借权威发布不实数据
网络上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很多数据看起来很官方很权威,但根本就不是做了科学研究得到的数据,而是假借专家,假借权威组织,或假称是引用权威媒体的数据。
在文章中不但没有说清楚这些专家是谁,权威媒体名称也是似是而非,数据来源无法追溯,无法查证,这种情况往往是公然数据造假。
说到这里,我随手搜了一条预测2015年房地产价格变动趋势的网文,文章中提到“对于2015年楼市走势,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楼市成交量将企稳回升,至于房价涨跌,要看所在城市的库存以及供需关系的变化。专家表示,2015年楼市总体将呈现止跌反弹的复苏态势。”
你看这段话里面到处是业内人士,专家还有各种专业术语,企图暗示你2015年房市会企稳回升,其实想暗示你房价会上涨,你应该抓紧时间买房,你觉得这种文章可信吗?
那么一些所谓的主流媒体派记者做各种抽样检测来发布结果,这靠谱吗?——一般而言,对产品质量的试验检测是很专业的工作,媒体人不是从事相关专业的,从科学取样到标准检测到数据解读,都需要专业背景,一不留神就变成想当然。还记得2014年罗永浩和王自如优酷对质,说王自如测评不专业的事情吗?
即使是一些打着权威公正的商业调查,不告诉你调研总量,不告诉你调查范围,不告诉你对比组数据,只用权威调查这样模糊不清的说法进行暗示,这种也不少见。
如果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就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但是这个世界上太多人出于无知或者私利,总想用错误的数据诱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只能靠我们自己多长几个心眼,不要轻易被别人骗了!
互动练习
请列出一系列原始数据,尝试运用这七大产生误导数据的手段,对原始数据做出混淆视听的说明。这种反向运用能够帮助你日后更加敏锐地去辨别一些虚假数据分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