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哎呀,就这么点小事,一个寝室的就别闹了,小万让你少抽点烟也是对你好,小万你也别和小李计较了,他就这臭毛病,我们不学他就好,算了算了。
结果小万的禁烟沟通又失败了。事后小万想,碰到小李这种不考虑公共利益的人,难道一定要吵一架,甚至打一架才能让小李不在寝室抽烟吗?
我们想,说服小李不在寝室抽烟的方法也许要因人而异来设计,包括先曲线救国,先说服两位室友和自己一起对小李施加压力,形成说理同盟。但如果小万想通过争吵来压倒小李,很难真的见效,反而会造成两个人关系紧张,甚至真的变成动手。你们还别说,还真是年年都有一个寝室的大学生因为很小的事情发生口角,最后发展到打架流血受伤,甚至造成更严重的事件。
徐贲先生在《明亮的对话》一书中写道:“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理的目的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处处充斥着非理性的蛮横表达,很少见到能够理性说理的人。更让人难过的是,好不容易你想说理,遇到的往往都是不讲理的人和你争辩,最后大家干脆吵成一团,谁也讲不清楚道理。谁声音大,谁力量大,就好像是谁占了理。
我们当下的环境,还不是一个人人都愿说理,都会说理的环境,在这样的场景下,坚持讲理的人尤其显得迂腐,不聪明,不如那些奸猾狡诈的人得益。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提倡说理,而且我们建议——与其号召别人都来说理,不如我们自己先学会说理。
我们谈“说理”包含两个层次:愿说理和懂说理。
一方面,愿说理的人能够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理由,先保证没有误解他人,即便遇到不讲理的人,也坚持用讲理的方式先沟通。
另一方面,愿说理的人会根据他人的表述,结合自己掌握的背景和信息,清晰且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懂说理。
懂说理的人往往不着急马上在嘴上去表达观点,他在表达自己之前,会仔细思考以下的问题:
1。我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有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支撑我的观点?
3。这些资料和数据有足够的说服力么?
4。有哪些资料和数据可以削弱我的观点?
5。有哪些概念和定义需要澄清?
6。我该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自己?
7。我呈现的逻辑有误么?
8。什么样的语气更加合适?会不会太绝对?
懂说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因为要让别人觉得你说的话有理,你就得降低你的反应速度,提高你的思考深度。
说个理要想这么多细节,真是麻烦。如果把这样的方式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交流,那还不得给累死?还是直接骂过去更给力。如果你是这样思考,你就很难成为一个理性思考者了。
我们倒不提倡在生活中所有的小事都用这么复杂的方式去说理。但越是有分歧的重要领域,越需要说理,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大到中国是否需要延迟退休、开放二胎,小到公司是否应该开发一个新产品,这样的领域要表达你的看法都需要懂说理。我们可以靠一时口舌之利让别人哑口无言,但无法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那么到了执行的环节,别人的情绪就会反弹,导致结果不会理想。
说理不是为了争论和压倒对方,而是一种“交流”。有条理有理据的文字和语言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需要强调的是,讲道理并不是摒弃情绪,单纯的讲道理是非常枯燥无味的。相反,在有着充足理由进行支撑的前提下,充盈的情感更有利于我们说理。
当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是用“不讲理”的方式来沟通时,我们很难想象,在这个社会中会存在多少“合理”的制度和保障。
从下一节开始,我们就谈谈如何说理的具体方法。
互动练习
百度搜索一下“最伤孩子的十句话”,看看这些伤人的话是不是大都不讲理的话?把你的看法用长微博的方式@秋叶和@西安黄鑫。好总结,必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