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很多概念都被偷换了!
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越是精英大学里面的学生越爱务虚?》。
里面说:
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程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在90年代前半期还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和政治学超出。而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耶鲁根本就没有实用的经济(即商务)本科专业。
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为8%;第四是心理学,为7%。
普林斯顿的传统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最近心理学上升,取代了英语,目前最热门的是政治学。传统上,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最近学校努力推行专业多元化,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上涨了15%,选择自然科学的学生上涨了7%。学生人数上涨率最快的全是人文学科的小系。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文章看起来很有道理,数据也很有说服力,对吧?
但是这样的文章看完,似乎又觉得哪里不太明白,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篇文章讲到最后,也没有说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请问务虚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按文章的说法是指学人文学科,那人文学科又是什么意思呢?那大学里进行通识教育算不算人文学科呢?人文学科是指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这些不实用的科目吗?那天文地理自然还有科学史不也是对人类有极大作用也不追求实用的基础研究吗?
如果这些都算务虚,可这里面很多科目不是文科和理科专业要学的内容吗?不是很多高校都有相关专业的吗?那为什么这些专业的孩子就不能成为精英呢?
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陷入这样一种困境:喜欢用描述性语言表达观点,而不是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观点。
这样讨论问题留下的陷阱就是:同一个名词,大家各自留下解释的空间,看起来在讨论一个话题,其实是鸡同鸭讲。
有趣的是,越是大家喜欢用如下词汇修饰的——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常识告诉我们、历史反复证明等等,那么其后的名词含义往往就很可疑。
比如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愤青在关键时刻往往最容易质变成汉奸。
那请问什么是愤青?什么又是汉奸呢?这种名词根本没有定义,每个人都会按自己的理解去批判,结果你们懂的……
像上面的文字,在写作过程中都有“偷换概念”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偷换概念是我们平时交流、写作、评论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即便我们自己写文章,如果不是特别注意,就非常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把阐述的名词的内涵或者外延给改变了。
还是先看一个微信里的提问实例:
“大叔,一直都知道在大学人脉很重要,但真的不清楚怎样去经营,比如如何与学生会的干部之类的搞好关系?”
这个问题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所谈的人脉是什么含义?
我们理解的人脉=有很多有能力帮助你的朋友
提问同学的人脉=和学生会干部搞好关系
在这个提问里面,如果人脉的定义不在一开始就谈清楚,后面的交流肯定会出问题,至少我们认为“人脉#关系”,如果按照我的理解来回答同学的提问,等于是我偷换了人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