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无法说服别人时,请注意!
我们学院新来一个海归副院长,给老师们的大会小会都要在咖啡馆开。一开始,大伙都觉得这个院长耍洋派头,不就开个会嘛,在办公室弄不就得了?后来发现,老师们在咖啡馆里都非常放松,副院长也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布置任务时就像聊家常。渐渐的,老师们也都非常享受这样放松随意的会议,也更愿意吐露心声,发表意见。
选择办公室还是选择咖啡馆,我们谈话的语气、方式会因选择的不同而改变,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
大家可能还有一种感觉,和同学在一起沟通,反而比较容易讲道理,和父母沟通,往往还没说三句话就先杠上了,这是为什么呢?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说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道理多,逻辑强,别人就愿意接受你的想法。
因为人在讲理之前往往要经历一个梳理情绪的阶段,如果没有情感认同,人就倾向于有不合作的态度,会对沟通的对象形成偏见。假如在这种态度下沟通,很难去讲理。
要通过说理的方式与他人完成有效沟通,应当考虑沟通时的环境以及有可能左右我们判断的因素。
影响自己和他人交流效果的因素图
我们看一个例子:
李伟作为某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负责人,正在内部会议上论证明年的工作计划:“如果明年一切顺利,我们将拿下XXX项目,这个项目很大,一定会给公司带来不菲的收入,我觉得大家完全可以考虑一下休学创业的可能性。大伙有没有什么异议?”
这时,小汪愁容满面地举起手:“老大,我不否认您的这个项目有价值,可是您看咱们团队大部分都是我这样的95后,大伙都没有真正的工作经验,很多人大四要考研找工作了,要是咱们公司真接到这个项目,我们真是挺担心自己有没有时间和能力来响应……”
“这个……”李伟一时语塞。因为在他的规划里,并没有对小汪说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
团队的小刘把话接了过来:“我觉得小汪说得对,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通过创业项目锻炼一下能力,增长一下见识可以,但是面临考研就业的选择,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现实一些。休学项目的问题,我们可以等项目有把握时再看。”
李伟心里其实也很清楚,小汪小刘并不是故意为难他,只是这个项目实在是太诱人,让他忘记了团队成员们的想法并非和自己一致。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试图改变他人的想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便自己准备了高质量的观点和强有力的论证,也会遇到各种反对意见。
我们不能指望通过雄辩去阻止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应该鼓励别人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我们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对方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们怎么讲才能让沟通变得更加顺利。
从如下四个角度思考,能帮助我们进行更全面的准备。
1。预判他人的立场
对方会站在哪一边?同意自己的观点还是不同意?
我们要学会能站在对方利益上进行思考,同时承认他们顾虑的合理性。
那么,在不同的立场之下,他们的理由有哪些可以被我们理解?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客观和开放,也就为彼此进一步的有效沟通建立了基础。
人们面对同样的现实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在同样的项目中,有的人是为了获取经验,有的人是为钱,有的人是为了讨好上司,有的人是为了积累业绩……总之,满足他在身体、心理上的不同需要。
案例中的小汪就是一个将学历看得比创业机会更重要的人。如果李伟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小汪的这种情况,从未来团队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应当先考虑选择合适的创业伙伴。
2。了解他人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