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攻击:柴静抽烟移民是小三,她的话你怎么能信?
2。15年3月初,柴静的《穹顶之下》视频火了,她对环保话题的关注也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议,有些人说:柴静是高龄产妇,自己熬夜抽烟,移民美国生小孩,还做小三抢别人老公,这样的人说的话,你怎么能信?
且不说这段话里面很多不是事实,你怎么知道柴静怀孕后还抽烟熬夜?退一万步说,我们质疑一个人的观点对不对,不应该过度牵扯到一个人的人品。如果我们因为相信一个人的人品不好,就直接否定他的话,就是犯了人身攻击的错误——不过在中国,这是让一个人失去话语权之最有力最简便的方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类似的场景:
场景一:
甲:“李磊认为我们的论文在数据结构设计方面的分析还不到位。”
乙:“你们宿舍的那个李磊么?他能有什么好建议?他又不是我们计算机专业的。”
场景二:
老刘:“小王,麻烦你帮我去买盒烟。”
小王:“好咧,您都习惯去哪家买烟啊?我看美的空调旁边的那个店不错。”
老刘:“那个店你别去啊,据说那个店老板之前坐过牢,恐怕东西真不了。”
场景三:
网友一:“就看XX那狗样子,他的话能信么?”
网友二:“这种背着自己老婆偷人的男人能演出什么好片子?”
网友三:“楼上太傻了吧?良心被狗吃了的人是不会做出什么好事的!”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当我们在谈论某件“事情”和“问题”的时候,有时会像上面的情况一样,讲着讲着就绕到“人”的身上去了。
当然,并不是说谈论事的时候不该谈论人的品性,一个骗子的话总是更值得我们去质疑。
但是,如果有人试图凭借某人的品格、背景、态度、动机、地位等,作为质疑某人所持的观点和想法的理由,我们就要小心,我们是否会中了“诉诸人身”的逻辑谬误。
在场景一中,甲提出李磊的观点是他和乙的论文需要进一步的改良,但乙却用李磊是“外行”的理由拒绝接受这个观点。其实,就算李磊的专业与甲乙不同,也不能说明李磊提不出专业的问题。
在场景二中,老刘因为店老板曾经坐过牢就否定该店出售的香烟的质量,明显是希望通过揭露店老板的背景来证明自己的判断,这也是诉诸人身谬误的其中一个表现。大伙也都知道,利用店老板坐过牢这一背景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老板很可能早就改邪归正了,而且坐牢又跟卖烟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场景三应该是读者们非常熟悉的了。很多网友在网络上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观点。但这所有的表达,都是以人身攻击的方式进行的,是对人而不对事,这也是诉诸人身谬误的一种表现。
总之,犯人身攻击谬误的错误是将讨论的重心转向了人,而非问题本身。例如,从某个人的品行不好,推出他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可信;从对方的家庭背景,推出他的行为值得怀疑;等等。
其实,一个观点本身是否正确,与持该观点者是什么样的人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讨论的重心都应当围绕问题本身。
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当一方对另一方的观点没有办法有效回击时,就往往会采取人身攻击的方法。
人身攻击的一种常见手法就是把对问题的质疑转移到对动机的质疑,占据道德制高点,进而获得话题主导权。
比如有的人评价本书作者秋叶的在线课程质量好不好,他不会去讨论这个课程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而是直接说他不就是想赚钱吗?有什么好讨论的?如果一个人这样攻击我,我也很被动,因为在普通人眼里,一个赚钱的人不如一个免费分享的人高尚,有理也输三分。
人有时候会做下一些言行不一致,或者自相矛盾的事情,或者你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这些弱点也会被有些人拿来用于对你的观点进行质疑。
比如: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
家长:“宝贝,少吃点甜的,吃多了对牙齿不好。”
孩子:“你昨天还吃了好几个蛋挞呢,你不怕牙齿不好啊?”
且不论家长吃了几个蛋挞,但可能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是正在换牙的孩子),吃多了甜食确实会对牙齿有伤害。
再比如:你自己都不会做,凭什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