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这家饭店的菜可真难吃。”
B:“你连饭都不会做,还好意思挑三拣四?”
无论A会不会做饭,也许这家店的饭菜就是很难吃。
实际上,很多人在日常对话中都用过质疑一个人的能力来达到质疑他的观点的方法,例如:
网友一:“《越光宝盒》实在是一部烂片,惨不忍睹。”
网友二:“烂片?有本事你拍一部好片看看?”
这些套路很熟悉吧,广义的人身攻击,包括质疑一个人的品格、动机、行为、能力来达到否定你的观点的目的,如果你不是圣人,总一款弱点会被攻击到。
香港哲学家李天命先生在其著作《李天命的思考艺术》中提到:“其实只要没有将品格批判当做驳论的理据,那批判就没有犯人身攻击的谬误。否则的话,父母责骂子女,法庭判辞批评罪犯的操行,便全都犯上人身攻击的谬误了。”
我们现在来看看两段对话,看看哪一段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对话一:
甲:“不要投票给丙,他没有资格做市长。”
乙:“为什么这么说?他的呼声很高啊。”
甲:“丙当副市长的时候,不但没有实现之前的选举承诺,还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总之别选他。”
对话二:
甲:“丙关于政府应该提高工人最低薪水的说法真是一派胡言!”
乙:“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啊。”
甲:“丙当副市长的时候,不但没有实现之前的选举承诺,还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他的话你能信?”
请问:两则对话当中,哪一则出现了诉诸人身的谬误?对话一还是对话二?
正确答案是:对话二。
在对话一当中,甲提出一个观点是不要支持丙,而乙对此有疑问,那甲自然就要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虽然这些证据从表面来看是在攻击丙的声誉和背景,但这些都是该论题所最需要的理由,因此不是诉诸人身谬误。
而对话二当中,甲反驳丙对于政府提供工人最低薪水的言论,是通过攻击其背景和身份来完成的。换句话说,甲为了让乙拒斥丙的观点,是通过评价丙这个人,而不是丙的观点来完成的。因此,甲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
不犯人身攻击谬误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身攻击针对的是个人的攻击和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很容易激起双方的情绪,使得原本合理的讨论最终走向了不合理,甚至是撕破脸的地步。
在微博上,很多话题双方不是观点对立,就是互相贴标签,互相人身攻击,最后变成了抱团取暖,族群分类。我现在玩微博就很小心,有时候我看到让我无语的言论和观点,我也不会骂他们弱智脑残,因为一旦骂了,我们也就跟他们一样,在犯人身攻击的谬误。
如何破解人身攻击呢?不妨看看下面的对话:
甲:“XXX的新文章你看了么?朋友圈都转疯了。”
乙:“XXX就是一愤青,他的言论还是少看为妙。”
甲:“就算XXX是愤青,也不能说明他总是错啊,难道他坚持1+2=3,也不对么?”
当觉察到别人从批判观点到攻击人身时,通过话题引导大家回到对观点的讨论上来,但是对于处于情绪中的人而言,做到这点很难,祝你好运。
互动练习
李老师:“咱们校长在年终汇报中说未来要将学校四周围墙建设成商铺,这样的话,每年的商铺出租就能够给学校带来不少收入。”
张老师:“我之前就说过这个新来的校长是个商人,压根不是搞教育的,张嘴闭嘴就是钱。你看我没说错吧?”
请问这段对话中有没有人身攻击呢?如果有,你打算怎样处理这种情况呢?请写下你的答案,记得@秋叶和@西安黄鑫。好作业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