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们为什么学不会举一反三?
最近大叔专门查了一下学霸和学渣的区别,才发现原来很多学渣不是那种一开始就不想学习混日子的人,而是那些兢兢业业埋头苦学却成绩总是上不去人的自嘲啊。
难怪很多同学都这样提问:
“大叔,我明明花了很大力气把例题和练习题都弄明白了,可是考试的时候还是做不对,咋整啊?”
“老师,英语的语法书我早就翻烂了,该背的也都背着呢,可为啥我明知道它是现在完成时的题目,可再一看选项的时候就又懵了呢?”
这可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同学在碰见一些简单的习题时(比如课后的练习题),能够顺利地获得正确答案,但是遇到考试中稍微变形的或者需要综合知识才能计算的题目时就傻眼了。
相反的情况是,这些题目总是难不倒有经验的老师,甚至很多调皮的学生会故意找些难题让这些老师们来解,却依然考不住他们。
现在问题就来了:老师们是怎么做到遇见难题就能迎刃而解的?难道他们天生就会解题教书么?
当然不是。
既然老师们不是天生英才,那么他们是如何学会举一反三的?
其实我们做老师的,非常清楚我们刚做老师时内心的惶恐。我们站在讲台上,也是害怕讲错出丑,或者大家不喜欢我们的课,不爱听我的课。
我们刚当老师的时候,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课本上枯燥难懂的知识点变成能让学生们听明白的课程。
我们也干过上课照着PPT念课本知识点的蠢事,可结果就是学生们都睡倒一片。我也讲得痛不欲生。
其实很多新手老师和我当时一样,不是不想讲好,而是心里明白,却说不出!
当老师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做“知识的狗熊”。同学们一定见过这样的老师,他知识渊博著作丰硕,但上起课来特别枯燥不接地气,结果是学生们不满意,老师还觉得学生接受能力差,学风不好。
其实这更多是老师自己的问题。很多老师顶多只能说他理解了这个知识点,还不能说他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的教授方法。
一个普通老师的职责,不是负责解决复杂高深的前沿研究问题,而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同学们,让他们能够理解消化应用,慢慢地能够举一反三地去解决一定的问题。
新手秋叶老师能想到的对策就是自己每天钻研指定的课本和教案以外,还经常去听优秀教师的课程,看看为啥别人能讲得那么好。
后来发现,好老师之所以能够讲得好,必下的功夫就是多看同类教材的解读和讲法,看得多了,就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讲,为什么要把一个知识点分解为这样几步来介绍,为什么这个知识点要提供一个课堂训练题,为什么这些知识点要留课后作业,通过观察和先进老师讲课方法和课件的差距,就能发现自己的差距,找到可以改进的点。
然后秋叶老师就尝试在自己的课堂应用自己想到的授课方法,一次改进一点点,一次次课堂反复讲,后来居然发现,经过两三轮讲课,我终于把自己讲明白了!
过去我做题,只是知道应该这样做,然后就是对的。但是当了老师后,自己会反复深入思考一道题为什么我觉得很简单,而普通同学想不出来的原因?
一旦我们熟练掌握很多知识点以后,我们会把这个知识点变成解题的一个隐含条件或者隐含假设,但是对于缺乏训练的同学来讲,这个隐含条件和隐含假设是他大脑里一下子难以关联的点,必须通过老师的诱导才能回忆起来,一些特别重要的,反复会用到的隐含假设还得反复通过习题作业去强化,确保同学们掌握。
你们看,学了批判性思维,我会有意识地去观察我的思考过程,是否哪一步我很自然用到了某个前面学的知识点,而同学们还没有跟上我的思考,那么我就得在这个点上停一下,设计一个教学动作让大家跟上来。
这里也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检验自己是否吃透知识点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你试着把你学到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如果你能把内容顺利讲出来,说明你大概理解了,但是你的同学能否听懂难说。如果你能用新的案例给他说清楚,那要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这才是学到了。所以学霸不要怕被学渣反复提问,担心被他们追上。
在学习里面有三层境界:
1。以后自己会了,也能套一些题,但是不能讲出来,这是入门;
2。可以把学到的内容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是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