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能够结合新场景应用所学内容加以解释,这才是精通。
如果经常有同学拿问题请教你,你能反复给他们讲讲,你会更快从入门到精通,而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同学,大部分停留在入门阶段,一段时间不复习就会全部还给老师。
老师和学生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是被动被请教,老师是因为害怕被同学提问问住了丢人,会找来各种习题和参考书,认真分析相关题目的做法和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逐渐理顺了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也渐渐发现了一些解题的通用方法,自然就不怕同学们请教了。
但做老师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记得大叔在新入职那年的学期末,教研室主任让我负责出一份机械制图的期末试卷。我一开始觉得问题不大。真到下手时发现傻了眼,因为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了:
分值怎么分配?不同的知识点应当用什么样的题型来考察更合适?
试题的难度和题量是否合适?学生们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试题的考察范围是否符合教学大纲?会不会超纲或过于简单?
题目选项如何制定?需要设计几个干扰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还真是把历年期末测试题从试卷库里面拿出来,边看试题边核对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描述。最起码,老师们不能犯那种非教学重点却给了高分值的低级错误。
通过出一套完整的试题,无形中又逼我将所授课程的框架体系及重点难点顺了好几遍。如果说上面的这些问题是对试卷做形式上的把握的话,真正考验老师水平的是编写新题目。
一般出题都要求试卷题目不可与往年试题相同,而且也不可以是课后练习及例题。这就意味着我得自己找到或设计新的题目。
问题又来了:假设同学们对于课本中的知识点是熟悉的,我通过设计什么样的条件能够让他们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演绎出来呢?
我于是将我做过的各种试题做了如下的尝试:
1。改变问法。比如把一个封闭的提问改变成开放的。
2。改变条件。比如把已知条件进行改变,看结论和解法上是否有变化。
3。结论倒推。比如把结果当做已知,反推已知条件。
4。综合知识,比如把两个章节的知识点放到一个题目里做。
很多经典题目经过我的折腾,也都变成了一个个新的题目。还有一点,大题我们都需要确定打分点或者丢分点,这也会逼我们理清一道题到底考察一个人掌握哪些知识点,如何通过试题确定他们真的掌握了,这样逐步思考下来,我们在出题的同时更加确定了教程的核心知识点,也逐渐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环节。
大叔建议同学们都试试为一门课程亲自设计一份期末试卷试试看。那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平时学到的知识都会被整合调动起来,对自己理解和学习这门功课会有速成奇效。因为出题是从主动问的角度出发,而平时的学习都是处在被动听的角度,两种心态下的学习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
讲到这里,同学们应该会有所启发:
原来我们的试题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主动运用大叔刚刚提到的方法去学习,那我们不也就能够成为好老师了嘛!
是的,我们这些老师是如何进化的呢?不是因为我们天生英才,真相是因为我们这些老师被逼要教别人学习,不得不观察别人的授课,不得不广泛阅读参考书,不得不反复把知识点讲给别人听,不得不出卷子,甚至不得不出教材,结果就逼成了教书匠!
如果你们也和我们一样,观察学霸的学习方法,广泛阅读,反复宣讲,系统出题,你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半桶水变成内行人。
其实我们这一节讲的就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逆向思考方式,你学会了吗?
互动练习
挑战一下自己,找一门自己觉得还不错的专业课,设计一份期末试卷试试看,然后给同学们做做,看看他们能考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