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这沓“关金券”共六百三十元。猜想年轻人应是在它变成废纸之后才收集到的(想象一下,丢在地上没人捡,直接踩上去)。唉,币值还算数、稳定的时候,家里有这叠钞该多好,就不会发生缴不出十元学费的事了。

钱不是万能,没钱万万不能,经济没搞好,什么都是假的。执政者应将这话刺青在手臂上。

法币

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法定货币),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后亦将中国农民银行纳入)发行的“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收归国有,银元正式走入历史,结束中国历史上使用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改为金本位。

如前所述,孙中山船洋才铸造发行两年就失效了,小老百姓除了接受还能怎办?既然规定买卖都得用法币,只好把银元拿去兑换,一比一,重得要死的银元变成轻飘飘的几张纸。贵金属收到政府手里,币制改革发挥成效,稳定财政。

币制统一了,但法币的命运并未“可长可久”,八年对日抗战打得国残家破,民不聊生。法币快速贬值,后来出现二万、四万、十万面额大钞。撑到民国三十七年八月,政府发行“金圆券”,法币变成废纸。废到什么地步?钞票拿来当手纸,乞丐拒收千元以下的,回收纸钞当成纸卖,都比钞票本身值钱。

中储券

这张“中央储备银行”印行的钞票,标示着一段历史纠结。

“中央储备银行”,简称“中储行”,存在期间为1941年至1945年,来头不小,乃是汪精卫伪政权在南京设立的,日本扶植,其发行钞券“中储券”主要在日军占领地区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储券与法币怎么个兑换法关系着沦陷区无数老百姓的身家财产。据云,当时两币币值接近,但1945年9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伪中央储备银行钞票收换办法”,中储券二百圆兑法币一圆。简单地说,老百姓家中现金立刻贬值两百倍。无缘无故,无辜小户人家破产了,甚至流落街头沦为乞丐。任何政策,有吃亏的一方,就有得利的一方。史学家黄仁宇曾述,当时他刚领了薪饷,从昆明经柳州到上海。飞上海前,在柳州理头发,到了上海才发现手中的法币太值钱了,在柳州理头发的钱够他在上海理一年。这个货币转换的裂口,提供有门道有办法的官商海捞一笔的机会,吃亏的永远是老百姓。

如果你是一家老小仰靠的男人,靠劳力挣那么点儿钱糊口,忽然间两百元变成一元,物价却是节节攀升,你拿什么回家养父母养小孩?能不恨吗?

恨谁呢?恨日本?恨汪精卫?还是恨蒋介石?

金圆券

凡是经历过“金圆券”恐怖年代的老人家,若还活着(大概九十岁以上),看到这张钞票会发抖。为了心脏能正常跳动,还是别给他看了。

我们没经历那年代,用眼睛读的历史总是无关痛痒,亲身经验的历史才叫血泪斑斑。那是财政史上最黑暗的时段,这张钞票的代号就叫“全面崩溃”。

1945年抗战胜利了,那是表面,社会的骨子里百病丛生。怎么个病法,就说钞票吧,在市面上流通的除了法币,还有日本扶植伪政府发行的钞票与军用票,苏联进占东北发行的军用票,日本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学生都看得出来必须整顿金融秩序,稳定财政,赶快把奄奄一息的经济救起来。

然而,1945年至1948年,三年间政府施行的财政政策完全失败,加上内战军费之需,大量发行法币,1945年发行五五六九亿元,三年后增至六百零四兆,超过一千倍。印钞票像在印卫生纸,钞票是用来买东西的,钞票变多但东西没变多,其结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死路一条。

要改革,这一天太重要了:1948年8月19日(口诀:依旧死罢爸要救)颁布的币制改革叫“财政经济紧急处理办法”,把法币及关金券给废了,发行“金圆券”。眼睛看过来,认识新钞票,继袁大头、孙小头之后又有一颗“石头”(蒋介石的头)出现了,这张才管用。

好,换币行动开跑。一圆金圆券,折合法币三百万或东北流通券三十万或台币一千八百三十五圆。附图中的三万圆金圆券(两张伍仟两张壹万),相当于法币九百亿圆。即便法币有二万、四万、十万面额大钞,真要换起来大概要用牛车拉。那是什么场面呀?那些钞票怎么点啊?点钞与换钞的人是否当场崩溃?

金圆券发行不到一年(1948年8月19日至1949年7月3日),这期间商家囤货惜售,物资匮乏,通货膨胀全面疯狂,以前的银元拿出来用了。史学家顾颉刚日记有载,一枚银元上午值一万三千圆金圆券,下午变成一万七千圆,一个月后,一枚银元值四百万金圆券。这时候,若家里还存有袁大头、孙小头、船洋,堪称先知。当时物价疯狂飙涨,一石米的价格要四亿金圆券。上市场采买粮食,真的必须用牛车拉钱不是拉菜。

金圆券最大面额是五百万圆,创下财政史纪录。但就票面数字而言,最大的是1949年6月由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陆拾亿圆”纸钞,票面上注明“折合金圆券壹万圆”,两种币制同在,匪夷所思。据说这张钞票在上海只能买到七十几粒米,没错,是“粒”。

全面崩溃、全面失控,看不到明天,老百姓怎么活?金圆券大势已去,1949年7月,政府又颁布“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条例”,企图恢复银本位,规定五亿圆金圆券兑一圆银元,然而民众拒用。此时,摸得到的黄金较可靠,开始打包行李,几条黄金换一张往台湾的船票。

这几张沾着历史血泪的金圆券,与其他钞票相比,总觉得少了什么。仔细端详才发现,唉,请容我先叹一口气,少印四个字:“中华民国”。

而乱世中的这个年轻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留着这几张纸钞呢?

六、台湾地区钱币

日币

这几张“大日本帝国”昭和十三(1938年)、十七、十八年“五十钱”日币,印行、流通于人血流成瀑布的战火年代,标示着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摸过这几张钞票的人,不知有多少比率没活过1945年(昭和二十年)8月15日?那一天,即位时据《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改元为“昭和”的日本裕仁天皇,透过广播“玉音放送”,发布《终战诏书》。

“协和万邦”,这四个字竟被用来注记侵略战争。

昭和十三年那张钞票印行时,总督府宣布在台湾实施“国家总动员法”。昭和十七年,第一批台湾陆军志愿兵入伍。十八年,中、英、美发表“开罗宣言”。这几张纸钞流通期间,一批批被送往海外战场的台湾兵里也有我的亲族,死在连亡者自己都说不出地名的地方,更别说为何而战、为谁而战,也不忍引林徽因的诗问:“你死是为了谁?”

不确定这几张纸钞当年能否在台湾使用,也不确定年轻人怎么会有这些虫蛀过的钞票。我猜想,1946年初他从大陆来到台湾任职,搬进“末广町五丁目一番地”那幢日式房子,屋内必然有返回日本的前屋主留下的杂物,整理时发现这几张日币,正合他的兴趣,就留着。

他没去过日本,不是没能力是不想去,因此,这几张钞票额外标记了打过抗战那一辈人,忘不掉的国仇家恨。

台湾银行券

“台湾银行券”是日据时期在台湾流通的货币,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成立“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开始印行,有几张印行于大正、昭和年间的旧钞,其来源可能跟前述日币一样。

其中,昭和十二年(1937年)发行的这张“百圆”钞,面额最大,正面图案是象征日本皇室的菊章与神社,背面援例是垦丁海岸及鹅銮鼻灯塔,最特别是正面与背面都加上具有台湾风情的“槟榔树”,因此,民间昵称为“青仔欉”。我小时候听闻大人以“青仔欉”称呼钱,以为指的是当时通行的绿色孙中山百元钞,后来才知道“青”指的是槟榔树。也因为正面有茂盛的槟榔树叶,背面又有两棵英挺的槟榔树站立垦丁海边与灯塔遥遥相对,营造出天宽地阔之感,有藏家认为,这张是台湾有史以来最漂亮的纸钞。

这张漂亮钞票流通八年之后就废了,可惜吗?一点都不。

台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三十五年五月改组成立“台湾银行”,发行台币,据载首批台币乃是在上海印好船运来台的,想象一艘货轮上的货物就是“钱”,让人兴奋莫名,但跟之后运来的黄金与故宫文物相比,这算“纸屑”。

年轻人收集的这一大沓“三十五年印”台币,应该是来自薪饷,加上日常使用所剩,除了漏掉“伍拾圆”钞,其余皆齐。

当年他才二十七岁,就经历过财政史上的血泪篇章:银元、法币、金圆券大起大落,来到台湾摸到新版台币,钞面上有他熟悉的孙中山像及台湾地图、台银总行,战争结束,一切苦难都过去了,新生活从此开始,那份踏实与信任,那种喜悦与感恩,会让人不禁亲吻钞票。

出身财会的年轻人,知道金钱与资财是活命之需、尊严后盾,是以持家靠“节流”、理财以“开源”,绝不寅吃卯粮,反而是卯吃寅粮,领到薪饷必定先储蓄若干,其余省吃俭用剩下又可储存。一分一毫用得恰到好处是技术,用到极致则是艺术。

这批台币有两个地方稍嫌刺眼,一是简体“台”,即使是日据时期钞票都是用繁体“臺灣”,据载,“台湾银行”四字是第一任“行政长官”陈仪写的,其“湾”字笔法三点水之第一第二点有连,藏家称为“湾连水”,以此鉴别。其二,背面用郑成功与荷兰海战图,炮火轰炸、船只覆沉,非吉兆。若有“币相”之说,这款钞票看起来不够福相。

书友推荐:官道之权势滔天梦中修仙:我有九个绝色道侣望门娇媳岁岁平安蝶变只是不小心发现她是卧底而已(强取豪夺)鱼目珠子(高干1v1)古代猎户的养家日常袅袅春腰燕尔(古言1v1)垂涎重生少年猎美在北宋当陪房以你为名的夏天陈放顾静姝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人间政道你吃饭没有私吻蝴蝶骨见微知著(弟妹 H)
书友收藏:神祇觉醒:谁说东方没有神明?异世特工认知性偏差升迁之路继母的闺蜜团(继母的明星闺蜜团)退婚后,我娶了未婚妻的堂妹触手怪她只想生存北电门房非常权途女神攻略调教手册龙族堕落调教千里宦途爱你老妈天才少年,开局便是救世主开局一杆大狙,爆杀十万鞑子蝶变青花冷(先婚后爱H)官路浮沉见微知著(弟妹 H)医道官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