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秦松等人为了孙权考虑,不如说是为了保全自身在江东的利益。对他们而言,降曹不过是改换门庭而己。
倘若是孙权抗曹失败,他们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因此受损。最坏的情况下,江东和徐州一样被曹操大肆屠戮,在座众人皆身死族灭。
可这一点恰恰就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故而,在秦松等人相视一眼后,纷纷起身劝谏道:“主公,万万不可中了孔明之计啊!”
众人可谓是声泪俱下,想以此施压孙权,做最后一博。
张昭虽不似这群人一般出自私心,但他心中却更为急切,慌忙道:“曹操兵多将广,势如破竹,吾江东虽强,然与之抗衡,如以卵击石。联刘更是引火烧身,望主公三思!”
“主公!”
周瑜见此情形,也知不能再继续置身事外了。
他立即起身,拱手说道:“曹操虽势大,然其远来疲惫,加之北军不习水战,吾江东水军精锐,足以一战。然,联刘一事,还需主公权衡。刘备势穷来投,其居心叵测,且麾下残兵败将,对抗曹并无益利。与其联刘,不如独力抗曹,以吾江东之力亦能胜之。”
“公瑾此言差矣!”
鲁肃闻言大惊,急忙起身反驳道:“刘备虽势穷,然其乃汉室宗亲,天下人心所向。若吾江东与之联合,不仅可壮声势,更能得天下义士之心。且曹操势大,独力抗曹,恐难持久。联刘抗曹,方为上策。”
他与周瑜二人本同为主战派,但在是否联刘抗曹一事上却有分歧。
他不明白周瑜为何坚持主战却不联刘,一反常态的固执己见,始终打算让东吴独自抗曹。
若是有刘备来帮他们分摊一部分压力不好么?
而且对方清楚曹军虚实,兼有关、张之勇,这大大增加抗曹的胜算。
孙权听罢,眉头深锁。
他清楚张昭、秦松等人的私心,也明白他们为何不愿抗曹。
但却与鲁肃一样,不解周瑜为何反对联刘。
这其中有何深意?孙权始终都没能想明白。
然而,有一点他很清楚:若要抗曹,联刘确是最佳选择。
沉吟片刻之后,孙权沉声道:“曹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惮者乃二袁、吕布、刘表、刘豫州与吾。今群雄己灭,唯吾与刘豫州尚存,吾二人与曹贼势不两立。公瑾、孔明皆言可胜,与吾意相合,此乃天意也。”
说到这里时,他顿了顿,眼中目光愈发坚毅,旋即侧身抽出佩剑,“从此刻起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相同!望诸君同心协力,共抗曹贼。”
言罢,孙权便挥剑斩断了案角以示众人。
堂下众人见状,神色不一。
那些主张降曹的文臣们面面相觑,心知事不可为,便不敢再出言反对。
特别是张昭、秦松二人,他们虽心急如焚,当下也噤若寒蝉,默不作声了。只因他们看见了孙权眼中那隐而待发的杀意,若是再言,保不齐自己便会与袁绍麾下的田丰一般下场。
周瑜见孙权心意己决,也不好再劝,有些话他不好明言,只得拱手道:“主公英明,臣等自当竭力效命。”
如今抗曹既定,联刘的确是合则两利,只是其中隐患颇多,非常人所能预见。
现在提及,就纯属无稽之谈。
是以,他也就无法如实告知孙权与鲁肃了。
还有一点便是,周瑜对刘备的忌惮其实不逊于曹操,旁人或许并不理解,可能只会嗤之以鼻。
但他深知刘备只是一个表面奉行仁义,实则厚黑伪善之人,远非刘表等人可比,乃真正的世之枭雄,为盟为敌皆不可取。
最重要一点就是,周瑜自己有绝对的信心和实力用江东一家之力去独抗曹操,并能战而胜之,只是旁人觉得不可思议罢了。
而这些就是他为何不愿联刘的缘由。
不知周瑜顾虑的鲁肃,眼下却是大喜,他对孙权这个决定极为赞同,“主公英明,联合抗曹,乃上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