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自己穿越搅局,原有的历史发展轨迹,是会发生一些改变。
难保朱高煦不会提前冒头?
徐钦实际是巴不得朱高煦跳出来,及时暴露他的狼子野心,也好让朱棣及时认清。
朱大胖呢,也早点断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稚弱想法。
想到这里,徐钦对着徐福笑言道:
“福叔请放心,只要朱家老二不再添乱,徐家近两年内会安然无恙,大伙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对了,姑母先前在正堂里说起过,让我等太子下月来到南京,让我在东宫入职,辅佐太子做事,福叔看可否?”
徐福笑着沉声道:
“少主,咱们徐氏一脉可是响当当的大明勋贵,都是领兵打仗,在战场上争得军功。”
“让你现在去统军打仗,那是不现实,可以考虑先从文官做起。”
“我估摸着大姑奶奶也是类似安排,让少主在朝中做出点成绩,好尽早承袭爵位。”
“但军功最重要,少主有机会还是往军中武官上靠。”
徐钦耐心听完,算是心里有了个数。
徐福现在是个管家,可年轻时随军神徐达东征西讨,后来又随徐辉祖北战燕军。
以他的见识,当然觉得武将好。
打江山靠武将,治理江山靠文官。
接下来朱棣顺利登基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休生养息,大搞经济。
各州府县各衙门的官吏系统组建,民间能工巧匠,经商能手等,都十分重要。
至于武官,历史上是朱棣穷兵黩武,才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
治理北疆西域,徐钦绝不赞同朱棣的‘五次御驾亲征’。
对付塞外游牧部落,应该是军事和经济并重,武力威慑,经济搭桥。
将来可以发展海外,拓展海疆。
另外,永乐朝的重臣也得文武双全。
在徐钦的认知里,大明朝早期的诸多勋贵,可不是什么摆设。
他们个个都是文武双全。
统兵作战,练兵剿匪,朝会礼典,赈济灾民,大型工程,修河治水,整饬海防。
总而言之,什么都能参与,敢做敢为。
时世造英雄,乱世出枭雄。
朱元璋土老冒,他培养人才就一句话,‘下去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