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工学团在抗战爆发后暂时停辍,学员撤到上海,参加了抗日战争,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党的领导骨干。
育才学校为抗战建国亦培养出一大批战士和新型的专门人才。据当事者回忆,“在解放前,育才学生连在重庆分校新老总共四百人左右,而到延安到各解放区和游击区的就占三分之一左右。”[11]在中美合作所牺牲的烈士达十多人。绘画组、艺术组、戏剧组的很多学生,成为新中国艺术园地的首批开拓者,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指挥家、雕刻家、泥塑家、版画家及教授,还有一大批成为艺术教育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由此可见,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的极度困难情形下,通过办教育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永远名垂青史。
四、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光辉楷模
陶行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的战士。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现代中国教育的理论宝库,还给我们树立了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光辉楷模。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崇高品德和高尚精神,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陶行知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崇高品质和高尚精神,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点。
第一,损己利人的高尚精神。
陶行知本在高等学府执教,为民富国强,于1926年抛弃了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像洪水决了堤那样,向着平民阶层滚滚而来。他在当大学教授时,每月有300块大洋的薪俸,家里请佣工,老母亲能接到城里享享清福,“四个蟠桃”(即陶的四个儿子)也过上了“小贵族”的生活。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他只顾个人升官发财,那么,不但可以保持高等华人地位,还可步步高升。可是,志在使中国平民都能接受教育的陶行知,心不在高官,志不在巨富,他先后以各种名义、理由辞却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河南和安徽的教育厅长等显赫官职,毫不犹豫地投向人民大众的怀抱,成为人民所敬爱的导师。
他鄙视“高等华人”的地位,自愿过着“不如老妈子”的生活。他走的是一条“步步下降”的生活之路。陶行知描述其“步步下降”道路说:“我回国时办大学,后来办中学,现在降级使用当小学校长,教小娃娃了。有人看到我的许多同学、同事和我的学生,因为善于趋炎附势,个个飞黄腾达,步步高升,不是为官商大亨,就是官至委员、部长、厅长,趾高气扬,别人也羡慕得很。说我没出息,才步步下降。”[12]陶行知“降”到哪儿去了呢?他自己说:“我是坚持为国家、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在任何情形下,就是只让我当一名小学校长,我也要贡献出一切力量来服务。”可见,他是“降”到了人民中间。促使他自觉地“步步下降”的动力,正是他的无私无畏、损己利人的为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
第二,从实际出发的开辟创新精神。
陶行知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教条主义。他既不赶时髦去抄袭、照搬西方的教育,也不效颦苏联的教育,他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通过教育实验摸索经验,从实际出发去改革教育,并且通过改革教育去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在他看来,发展中国教育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务必适合中国以农民占绝大多数的穷国的国情。他毕生在教育园地耕耘,在教育事业上探索、实践、创新与改革,最终形成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开辟创新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第三,“爱满天下”精心培育学生的园丁精神。
陶行知疼爱学生,胜过他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是天下少年儿童的慈父和真正的保护人。学生无资求学,他以笔润助其一臂之力;学生被捕,他尽力设法营救。他常以“爱满天下”自励;要把劳苦孩子培养成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觉人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建邦立国的希望。陶行知的这种“爱”,是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而不是凡夫俗子的庸俗之爱。
在生活上,陶行知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学习和治事上,又对他们要求一丝不苟。对学生的管理,其原则是:该自由的绝对自由,该严格的寸步不让。他在给育才全体同学的信中这样写道:“孩子饿了要吃奶,但是母亲太瘦弱了,拧着**一滴两滴不再有,孩子哭了,母亲的心却是更难受呀!”育才困难时的陶行知,正是这样的一位母亲。有人劝他,一个人日夜操劳难以对付百多个嗷嗷待哺的嘴巴,规劝他不要抱着一块大石头游泳!他却情意深长地回答说:“不!我是抱着爱人游泳哩!”对于学生,他首先是慈母。学生饿了,渴了,病倒了,或是受到别人的欺侮,都愿意找他,扑在他的怀里尽情倾诉。但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他是紧抓不放。如有同学损害了群众的一草一木,他就给以严厉的批评。他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如同园丁一样,日夜为他们操劳。
第四,自觉觉人、严于解剖自己的自强精神。
陶行知要求学生加强学习,保证川流不息地奔向现代化,他自己也曾准备用后半生精力来专攻一门科学。他认为这样才不致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由于他勤奋钻研,他在诗歌、音乐、绘画、天文学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他认为,只有先“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这样才能带着学生去摘取现代文明的钥匙,去开启现代文明的宝库。
陶行知经常教育学生要服从真理,不可盲目崇拜权威。他开始信奉王阳明“知行”学说,把名字文濬更为知行。后来他发现王阳明把知识关系刚好搞颠倒了,又易名为行知。这说明他在实际中不断探索真理,善于自我批判,自我解剖,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再如,他早年曾受过“教育救国”论的影响,但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酷的事实告诉他,只靠教育不仅救不了国,而且教育本身也难以自救。他抛弃了以前的错误观点,积极参加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号召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和人民站在一起,去争取真正的民主,共同创造一个独立、自由、平等、富强的国家。
陶行知思想发展的历程,就是他自我解剖的进取的过程。正如他教导育才学校师生的那样:“远征的战士,首先要有勇气对着自己的弱点开刀。”[13]他正是这样的一位襟怀坦**、厚人薄己的远征战士。
[1]原载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学说》,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陶行知:《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载《陶行知全集》第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页。
[3]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载《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4]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载《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114页。
[5]1919年4月21日《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9号。
[6]陶行知:《实验教育的实施》,载《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7]陶行知:《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载《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804页。
[8]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载《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82页。
[9]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载《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83页。
[10]陶行知:《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载《解放日报》(延安),1946年8月12日。
[11]伍育人:《铁的事实,血的见证——从一份调查材料来看育才学校的性质》,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第二辑,上海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1980年12月编印。
[12]戴伯韬:《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学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18—119页。
[13]陶行知:《从五周年看五十年》,载《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