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节选)[1]
一、求学时代
中国安徽省南部,青葱的黄山山脉绵延,清明的新安江静静地流淌。
新安江上流有一座著名的古城——歙县,旧时唤作徽州。山脉围绕着它,风景很美。
陶行知于一八九一年九月十六日生在歙县城西王墩源村。家境清贫,他原来的学名叫陶文濬,后来改名行知。
他的父亲任潮公,是一位谨严的家长,他接管了祖上遗留的一片酱园,勤苦经营,但终因大家兄弟不和,把酱园停闭,分了家。他在王墩源村组织了小家庭,靠自己的劳力过活。
他的母亲是一个慈祥勤俭的农村妇女。家境艰难,种田、挑水、烧饭、洗衣,样样都要操作,甚至丈夫儿子剃头,都是她亲自动手,省些钱来打油买菜。她生了二男二女,长子长女都没成人,她的心血全部放在文濬和女儿文渼身上了。
父母的勤苦劳作,在陶行知的生活上留有深刻的影响,使他的一生走向人民的道路。
六岁时,父亲教他识字,后来进入私塾经馆,习读封建社会的一些“圣贤”诗书。他在学习上显露着惊人的聪明——在三刻钟的时间内能熟读背诵四十三行《左传》。父母对他怀着很大的希望。
自帝国主义撞进了封建中国的大门,深山僻野都有外国传教士建起的教堂和学校,高山峻岭也堵挡不住这汹涌的潮流。歙县城内有内地会教堂办的崇一中学,陶行知十五岁时从经馆跳进这个“洋学堂”,开始接受资本主义的教育,习读英文数字。由于他的聪敏勤奋,三年课程,提前一年结业。
师友们都鼓励他出外升学,年青的陶文濬也很向往外面的天地。他向父母说明自己的心愿,请求到杭州学医。
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竟要单枪匹马出外读书,在那时真是骇人的事情,远亲近邻议论纷纷,都劝他的父母不要让他远离。
慈爱的父母深深苦恼了:让他去吧,小小年纪远离家乡,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实在放心不下;不让他去吧,埋没了他的志向,误了他的前程!坚强的意念终于克服了内心的矛盾,把深厚的同情给予了儿子。
病弱的父亲并且发誓戒断嗜好,用尽所有的心血,也要供给他读书的费用。
一九一六年春天的一个早上,父亲亲自送他搭上开往杭州的帆船。第一次的远别呵!三十年后,他回忆这初别的情景,泪落如雨地写下动人的诗句:
古城岩下,
水蓝桥边,
三竿白日,
一个怀了无穷希望的伤心人,
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
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儿子的面上,
望到水、山、天合成一张大嘴,
隐隐约约地把帆影儿都吞没了。
才慢慢地转回家去。
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
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
到了杭州,他很容易考进了广济医学堂。如果他在这里读完医学课程,也许他后来就成功一位名医,但是人生的路途,好像万山中间的溪流,经过许多曲折,才流到宽阔的河道。他进入学堂就碰到阻折了。
医学堂是教会开办的,规定是信教的学生才可以享受免费实习二年的待遇。于是问题摆在陶文濬的眼前了:他或者垂下头让那红衣牧师在额上划个十字,接受洗礼,就可得到特别待遇;不然,他就得另找出路。
他深深愤慨了:“学校怎能因为学生的信仰不同,就不同待遇!”
他不肯低头,毅然离开了杭州。
他跑到苏州找到了他的表兄。贫困的生活开始考验这个青年。他们时常要把衣物送上当典的高柜,才能应付两餐饭。饥饿给人的感觉,不能不发生人生影响!
这样的生活撑持半年之久,他得到崇一学堂校长唐俊贤的帮助,考进了南京著名的金陵大学文学系。他开始追求人生的许多问题。宋代理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深深打进他的思想。王阳明的《传习录》,反对正统学派的束缚身心的教育理论,主张“教育童子,应该让他自由发展个性,教师只是诱导他向好方向就成。如果一味拘束督促,学生看学校如牢狱,看师长如寇仇,勉强装出规矩,养成诡诈顽鄙的习气,教他为善,实际迫他为恶”。这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胚胎。
后来他曾把名字改叫陶知行,就是表示他对这位理学大师的景仰。
大学中的陶行知曾是一个活跃分子。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革命思想感染着那一代的青年人。他在课外编写着《金陵光学报》,组织爱国演讲。虽然他攻读的是文科,但由于运算的良好基础,他常常帮助别科的同学解决数学上的难题!
因为成绩特别优良,他又赶早一年修完了大学课程,并且以第一名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