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南:《介绍革命的晓庄学校——从他们的信条,看出他们的努力》,1929年5月1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王秀南:《晓庄学校与中心小学》,1929年10月20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易铁夫:《我所认识的晓庄之理论与实际》,1929年10月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区巾雄:《我在晓庄长期参观的经过与心得》,1929年10月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胡尚志:《怎样认识晓庄》,1929年11月30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胡汉民:《解散晓庄师范学校的原因和经过》,1930年4月14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谢豹:《论晓庄师范被封事》,1930年4月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孙铭勋:《论生活教育》,1931年作,载《孙铭勋教育文选》,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金海观:《论吾国的乡村师范》,1932年6月25日作,载《湘湖生活》第2卷第1期。
持大:《陶行知与中国新教育》,1932年8月30日作,载孙铭勋、戴自俺编《晓庄批判》,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版。
杨效春:《我们的教育》,载《中华教育界》第20卷第7期,1933年。
张世德(张劲夫):《捞在生活教育纲里》,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1期,1934年2月16日。
戴自俺:《讨论生活教育之彻底的实现》,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7期,1934年5月16日。
戴自俺、方与严:《生活教育的中心是什么》,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13期,1934年8月16日。
方与严:《生活进程》,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14期,1934年9月1日。
子钵(尚仲衣):《陶知行主义是中国教育的出路吗?——陶知行主义人口统制论的教育之批判》,载天津《大公报》1934年10月29日、11月12、19、26日。
戴自俺、吴锦璋:《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20期,1934年11月1日。
子钵(尚仲衣):《陶知行先生的黄色烟幕弹》,载天津《大公报》1935年1月25日。
马昌实:《教学做合一新释》,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13期,1935年9月1日。
满力涛(刘季平):《文化与教育一般之特质》,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17期,1935年11月1日。
满力涛(刘季平):《教与学》,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19期,1935年12月1日。
王乃明(王洞若):《对小先生的评估——潘一尘著〈小先生运动〉序》,载王洞若编《生活教育论集》,生活教育书店1937年4月版。
满力涛:《凝膨教学活动法》,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20期,1935年12月16日。
庶谦(廖庶谦):《对于〈国难教育方案〉的意见》,载《大众生活》第1卷第14期,1936年2月14日。
马昌实:《生活教育与国难教育方案》,载《生活教育》第2卷第24期,1936年2月16日。
鲁家:《“小先生”与“俞子夷先生”——一个小先生辅导员的答复》,载《生活教育》第3卷第3期,1935年5月1日。
张宗麟:《学园制的乡村师范》,载《中华教育界》第23卷第11期,1936年5月16日。
满力涛:《科学化的生活教育》,载《生活教育》第3卷第12期,1936年8月16日。
肖三:《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载巴黎《救国时报》1936年12月12日。
曹孚:《中国教育的生命线》,载《浙江教育》第2卷第2期,1937年2月。
王洞若:《〈生活教育论集〉外言》,1937年2月5日作,载《生活教育论集》,生活书店1937年4月版。
王洞若:《生活教育到国难教育之理论上的联结》,载《生活教育论集》,生活书店1937年4月版。
王洞若:《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载《战时教育》(旬刊)创刊号,生活书店1937年9月25日。
毛泽东:《在边区国防教育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38年4月11日。
邹韬奋:《令人兴奋的报告——记陶行知先生海外归来谈话》,载《全民战线》第31号,1938年10月20日。
王洞若:《生活教育的涵义》,载《战时教育》第3卷第11期,1939年。
王洞若:《生活教育运动和生活教育社》,载《战时教育》第4卷第9期,1939年5月。
刘季平:《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奠基开路——告生活教育的同志》,载《生活教育通讯》,1939年9月。
汪达之:《我自新旅来》,载《战时教育》5卷7期,1939年12月10日。
刘季平:《论生活教育同志的使命》,载《生活教育通讯》第6期,194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