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上搏数学
“我们要编一套自己的校本教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缤纷多彩的生活中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数学气息。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或是理解认识,或是解题策略,或是实践能力,还可以是对数学历史的了解,等等,我们都可以编进教材,让学生看了感兴趣,愿意去探究……”杨校长的一席话,说得老师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既要科学、有趣,又要与课内教材紧密结合,更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选什么题材好呢?老师们一度陷入了困惑之中……
莉莉老师作为教材编写团队中的一员,日思夜想,在生活中看到什么都问自己:“这个内容可以写入教材吗?符合教材编写的宗旨吗?”几乎可以用“魔怔”来形容。
“体育题材”进入数学课本
终于,茅塞顿开。莉莉老师发现了“体育比赛”的题材,运动场的形状、规格,比赛器械,比赛积分……都和“数学”密不可分!这不正是教材所需要的吗?
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内容不能太复杂,那就让他们先了解比赛场地和用具吧。莉莉老师用图片分别呈现出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和排球比赛的激烈场面,这样可以直观看出场地、用球以及参赛人数,还可以比较这三种比赛三个方面的异同。雏形产生了!
在第一次选材大会上,莉莉老师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巧的是,这和小雪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就这样两个人自然结成了编写小组。
“我觉得你写的这三种比赛的用球都是一个形状的,会不会给孩子一个错误概念,体育比赛用球都是球形?”小雪老师首先提出了疑义。
“噢,对!我觉得你说得非常有道理!那咱们再增加一种球类比赛,比赛用球的形状不是球形的。”
“乒乓球、垒球都是圆的啊!”
“哎,羽毛球怎么样?”
“好,挺好!都是球类比赛,但球的形状不同!”
“再查查资料!看看还有什么比赛用球不是球形的。”
“冰球。”
“还有橄榄球。真长知识,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看比赛。”
“是啊,不过咱们也不用写那么全,像冰球、橄榄球比赛在日常生活中还不太普遍,咱们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介绍给他们,有羽毛球一个代表就可以了。”
“行!那比赛场地也丰富一些其他的图形吧!”
“好哇!”
……
随着两位老师不断探讨、学习,还有全体数学老师多次汇稿、审稿,最终“一场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中有多少名运动员参加?”和“比较篮球场地、排球场地、网球场地和羽毛球场地的异同”被确定为第一册的“运动场中的数学”的主要内容,乒乓球台、曲棍球场地和棒球场地安排在后面的“练一练”中,作为进一步的拓展、探究内容。
还有比赛中的时间问题、场次问题、对比分的预测等都在后面陆续和孩子们见面,使“运动场中的数学”形成了系列研究问题。
老师们每次讲到“运动场中的数学”这部分,都能见到孩子们热烈讨论甚至是争论的场面。“我还发现了一点不同……”“我还有一种解决办法……”课堂上总能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话语。小峰同学特意找来了国际足联世界杯的亚洲区赛程表,和同学们交流比赛场次的设计与安排;小昊同学专门向爸爸申请去现场看了一次乒乓球比赛;小苗同学则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了许多种竞技比赛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发现……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看到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更欣慰的呢?
一个人的比赛
“加油!加油!涛涛必胜!”
这里是二小“数学嘉年华”三阶魔方竞速决赛的比赛现场。在班级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12名选手正在台上进行决赛。伴随着一声“开始”令下,“精英”们便开始了激烈的魔方大战。操场上静悄悄的,只有那一声声“咔咔咔”的魔方转动声不绝于耳,就像一支悦耳的魔方交响乐。每位观众都屏息凝视,猜想着谁会得第一。16班的涛涛是大家心目中的种子选手,也是这次比赛中最有可能得第一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