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合作学习的流程与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一般流程
(一)课堂分组
合作学习的开始基于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一个优质的合作小组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
在实际的分组操作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异质分组还是同质分组。合作学习更多地倾向于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是指将学生按能力、性别、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异质分组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妥协、整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高水平的学生帮助低水平的学生学习,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让学生和不同水平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与人交往、协同努力的技能。
形成异质小组的依据有: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成就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个性特点、人际关系、性别等。
2。小组的规模多大为宜
一些学者研究了小组的规模与组员参与小组活动的关系:3~6人:每个人都说话;7~10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话,安静一些的人说的少一些,有一两个人可能一点也不说;11~18个人:5~6个人说的特别多,3~4个人有时候加进来;19~30个人:3~4个人独占了所有时间;30人以上:几乎没有人说话[1]。
由此可见,在合作小组的人员构成上,一个基本的规则应该是“少胜于多”,合作小组越小,学生之间越容易分享学习,小组越大,成员之间的面对面的机会就会相应减少。
3。小组的维持时间是多长
异质合作小组活动一段时间后,教师应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变更,通过变更小组,学生可以学会和更多的同伴一起工作,从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技能和经验。合作学习小组究竟多久才能解散重组呢?这应该考虑:第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维持时间最好以学生取得学业成功为基准,可以维持一学期或一年,也可以只限于完成某一任务、单元或章节。第二,重建小组的目的是更广泛、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人际技能或小组技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班级全班同学,而不仅仅限于本小组的几个同伴。
(二)确立合作学习目标与任务
1。明确具体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两种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人际交往目标。就学习目标的确立而言,教学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起点能力确定的。若学生不具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教学起点能力,在新教学中就必须予以补充,若学生的实际水平已超出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起点能力,就可以进入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就人际交往目标的确立而言,应先列出一组社会交往技能,每一次备课都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择一两种作为教学目标;在学习小组学习时,随时监控调节、诊断发现一些具体的社会交往问题,从中加以引导。
2。阐明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明确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教师应该做到:首先,说明任务是什么;其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概念、原理以及运用的策略;最后,阐释学生要完成的作业程序。以“阅读这篇文章并正确回答相应的问题”为例,教师应清楚说明完成这一任务的程序:
①三人小组中的一人朗读课文中的一段,另两个人注意听,对错误进行纠正。
②研究第一个问题。每人都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至少记下三个好的回答。小组成员共同决定哪一个回答为他们组的最佳答案。
③依照步骤②逐一解决所有的问题。
④所有问题均已答完后进行小组总结。
(三)选择合作学习具体方式
在众多的合作学习方式中,“成绩分阵法”“游戏竞赛法”“共同学习法”“小组调查法”是影响最为广泛的合作学习方式。
1。成绩分阵法(简称STAD)
成绩分阵法具有五大操作步骤:
(1)全班教学。教师讲解和介绍新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
(2)小组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并做好测验准备。小组学习的任务在于全组成员掌握教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并帮助同伴掌握。
(3)独立测验。每个小组的成员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测验,测验的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学到了什么,测验是独立完成的,不允许学生间相互帮助。
(4)计算分数。教师计算测验分数,包括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得分。个人提高分是与本人以往分数的比较,测验低于以往分数10分以上的,个人提高分为0分;低于以往分数1~10分,个人提高分为10分;等于以往分数或超出10分之内的,个人提高分为20分;超出以往分数10分以上或答卷非常出色的,个人提高分为30分。比如,王伟以往的积分点为97分,这次他考了100分,为全班最高分,那么他就为他所在的合作小组赢得了30分。李华以往的积分点是82分,这次他考了85分,提高了3分,那么他就为他所在的合作小组赢得了20分。小组得分包括各成员为小组所赢的总分和平均分。
(5)小组奖励。根据小组平均分,对小组分别予以奖励。奖励的方式有黑板报公布、在班级成绩栏上给小组贴小红花等。
成绩分阵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强化和认可,它的计分方法创设了一个机会均等的学习格局。成绩分阵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学习材料、分配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计算学生的以往成绩、制作小组成绩汇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