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
……
歌唱完了,大家鼓掌。
我的眼睛潮湿了,鼻子开始发酸,但毕竟正面对着摄像机,因此我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镇定地说:“虽然李老师不会唱,但每一次听到这首歌都很感动。爱情就是看着对方变老,仍然爱他。像这样的爱情,虽然少,还是有的。前次裴丹同学的作文大家还记得吗?她说她爸爸妈妈每次上街进商场,爸爸都把妈妈的手牵着。爱情有时候就是牵手。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更不需要海誓山盟!”
同学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每一双眼睛都在感动,都在思考。
停了一会儿,我问:“对这篇文章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对苏霍姆林斯基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赵瑞雪问:“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只有14岁,作者为什么就说她跨进了‘成年女性’的界限?”
这个问题我当然可以回答,但我先问同学们:“有没有同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金薇说:“因为是在苏联嘛,苏联的女孩早熟一些。14岁正是青春期,所以他说女儿成年了。”
我笑了:“我基本同意你的说法,他说14岁是‘成年’的年龄。其实不光是苏联,在我国,14岁也是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嘛!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上这一句是这样说的:‘你跨进了女人的行列。’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苏畅:“最后一句我不太理解,‘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我说:“好,哪位同学给苏畅讲一讲?”
李文思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他的情感是很丰富,所以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一定拥有爱情,懂得爱,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思索,没有拥有爱情,是很可悲的,就不是真正的人,而只是一个生物。”
我说:“我觉得你说的有点道理。有没有补充的?大家注意,这里说‘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是一种生物罢了。你虽然成了人了,但还不是真正的人,没有智慧,没有情感。其实从生物的角度,动物也知道繁衍,但是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繁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才有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在另一部著作中这样写道:爱情的种子,要在我们的青少年性心理成熟后播到他的心田。中国家长对这个观点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苏霍姆林斯基解释说,所谓爱情的种子不是谈情说爱的技巧,而是培养人的尊严感的过程,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培养人性美,培养人的责任感的过程。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女儿14岁的时候跟她谈爱情?因为不仅仅教女儿懂爱情,而且是教她懂真正的爱情,懂得做人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培养女儿的人性美。现在我问一个问题:你们读了这封信以后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
【案例分析与点评】
语文学科的人文类知识的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讲,它是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交流,这是一种真诚的心与心的对话。人文类知识的教学,不是“说教”,不可“驯化”,也无法“操练”,它需要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共振,其基本途径便是“对话”,对话构成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类知识教学的基本方法。在人文类知识对话教学中,“对话”有四种基本样式,即师生读者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师生各自与自我的对话。即简言之“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自我对话”这四种基本方式。读了李镇西老师《给女儿的信》的课堂实录,给我们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些精彩的对话。
本案中,教者首先让学生“读文本”。“读文本”就是读生活,“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不是练习,不是作业,不是模仿,不是找答案,也不是找问题,也不是训练自己的技能,也不是培养自己的某种素养(虽然并不排斥这些);“读”,就是我们在语文课中获得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我们“读着”,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生活着”。支撑着这种技术的,是李老师深厚的专业积淀的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生活化;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核心则是尊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价值情感。李老师从一开始,先让学生自主交流对爱情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父母如何看待爱情问题,非常自然地引入了苏霍姆林斯基对爱情的认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文资源正确建构自己的爱情观。而在整个建构过程中,有提升却没有灌输,有影响却从不强加,学生的阅读感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老师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可谓相得益彰。基于各种“对话”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改变与提升。
[1]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性质。语文学习,2003(78)
[2]郑晓娟。知识观转型与语文课程改革。中学语文,2004(6)
[3]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教育研究,2003(2)
[4]潘洪建。教学知识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22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6]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44
[7]李山林。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基础及其教学。语文建设,2004(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10]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4
[1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82
[12]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2
[13]王丽萍。回归生活有效训练——《买文具》口语交际案例与评析。小学教学设计,2004(78)
[14]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