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32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0]杜小真、张宁主编:《德里达中国讲演录》,32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1]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344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22][法]凯瑟琳·马拉波:《暴力经济与经济暴力》,见李惠斌、薛晓源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报告》,19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3]杜小真、张宁主编:《德里达中国讲演录》,77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4][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2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5]同上书,127页。
[26][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7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7]Derrida,PointsduSuspension,Paris,1992,p。76。
[28][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7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9]杜小真、张宁主编:《德里达中国讲演录》,147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0]同上书,230~231页。
[31]同上书,234~235页。
[32]同上。
[33]同上书,234页。
[34]同上。
[35][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125页。“perestorika”从俄文音译过来的法文词,原意为“新思维”或“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6]杜小真、张宁主编:《德里达中国讲演录》,230~231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7]同上。
[38][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27~2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9]参见[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115~11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0][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316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1]参见[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1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2][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262~26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3]同上书,259页。
[44]同上。
[45]同上书,261~262页。
[46]同上。
[47]周凡、李惠斌主编:《后马克思主义》,51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8]参见同上书,67页。
[49][英]恩斯特·拉克劳、尚塔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尹树广、鉴传今译,168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0]参见[英]恩斯特·拉克劳、尚塔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尹树广、鉴传今译,74~75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1]参见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81~82页,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52][英]尚塔尔·墨菲:《民主的吊诡》,林淑芬译,19页,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5。
[53][英]恩斯特·拉克劳、尚塔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尹树广、鉴传今译,186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4]同上书,16页。
[55]同上书,18页。
[56][英]P。雷诺兹:《后马克思主义是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激进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吗?》,载《世界哲学》,2002(6)。
[57][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239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