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讲话语言的共性之美
阅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那动人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优美的语言,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听一支优美的歌曲或交响乐,那动人心魄的旋律、空灵飘逸的音乐语言、波涛汹涌的情感宣泄,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欣赏一幅书画作品,那流畅的线条、遒劲的笔力、浓淡相宜的色彩,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那么,听一次领导讲话,能是一种享受吗?
这个问题的确比较难于回答。人们(包括部分文秘人员)通常以为,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感染人,是因为它们具有词采美、想象美、创造美。而领导讲话作为一种机关应用文稿,它能“美”在哪儿呢?它靠什么来体现“美感”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呢?
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绝对。比如,经常有人对领导者说:“领导,听您的讲话,真是一种享受!”如果排除阿谀奉承的成分,那也真的是享受。尽管得到这种“享受”的时候并不是太多,但的确存在。每当我们听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讲话,不仅能开阔眼界、明确方向、抖擞精神、受到激励和鼓舞,还能从他们的语言表达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增长才干。比如,那些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如闻进军鼓角,激发前进的力量;那些博大精深、蕴含哲理的语言,让人受到启迪、增长智慧;那些一针见血、解疑释惑的语言,让人明识事理,茅塞顿开;那些平实亲切、充满关爱的语言,让人备感温暖,如沐春风;那些机智幽默、生动鲜活的语言,让人身心愉悦、久久回味……
领导讲话的语言之美,来自寄寓集体意识的情感,来自认知事物、对待事物、处理事物的理性思考,来自对受众的尊重、对自我心境展示的内在情结,来自意志、智慧、知识、能量的融合集成。这种美有着明显的共性表现:
(一)美在庄重典雅
普希金说:“美应当是庄严的。”领导讲话作为具有实用性、严肃性的机关应用文体,基本的审美要求就是雅正不俗、郑重其事、庄严凝重。具体是:
语言态度客观公正。即叙述事件尊重事实,反映原貌;阐述事理有理有据,不偏不倚;表述意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出方案统筹兼顾、切实可行。
语义表述准确明晰。语义的严格、严肃是公文语言追求的目标。对领导讲话来说,语义准确明晰,包括语法意义的准确无误和逻辑意义的明晰严密,不仅是语言自身传递信息的准确性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受众的理解与尊重。
语言风格庄重典雅。庄重而威树,雅致而心聚。语言浮躁乏味或者轻浮流俗,装扮时髦,都会让听者产生轻视与怀疑的感觉。
领导讲话的庄重典雅,反映在文中就是:语言精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去华饰而存质朴;用语规范,语义严密,不追逐时髦、故作古典深奥。表现在语风上则是:语言方正平稳,严肃郑重,意义深沉明白,节奏疾徐有度。
下面是某领导在纪念中央苏区闽赣省成立80周年会议上的讲话片段:
弘扬苏区精神,最根本的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苏区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英勇善战,历难弥坚,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并在中央苏区创造了被毛泽东同志称赞的“第一等工作”。历史启示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它可以让一支军队战无不胜,让一个民族坚强站立,让一个人心明眼亮、行稳致远。在今天,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弘扬苏区精神,最核心的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走群众路线,是苏区精神的本质内涵。正因为党和苏区政府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因而赢得了苏区人民的拥护,开创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火热斗争局面,筑起了抵御敌人疯狂进攻的铜墙铁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弘扬苏区精神,最重要的是担当振兴苏区的重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深知,在中央苏区成立80多年后的今天,革命先烈曾经战斗过、苏区干部曾经工作过的这块红色土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力谱写原中央苏区振兴的时代篇章,让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也是我们必须担当和完成的历史使命。使命在身,无限光荣,重担在肩,不容懈怠。我们唯有以十足的干劲、百倍的信心、千分的努力加快苏区振兴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不会愧对英烈、愧对组织、愧对人民。
这三段话看似平常、朴实,但基调端庄稳重、雅俗相济,透射出思想和感情的力量。
(二)美在朴实无华
大钢琴家霍洛维茨曾说过:“朴素原来最有力量。”他的演奏没有任何修饰包装,仿佛心底流淌出来的清泉,最能体现本真的“朴实美”。领导讲话的“朴实美”与之相通,讲究的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朴实美”来自通俗易懂、真挚朴素。一篇讲话如果连语言表述都晦涩难懂让人云里雾里,那么它肯定难以被领会、被贯彻。只有用大家都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表达思想、阐述道理,才能让人理解、接受和执行。比如以下这段讲话: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都躲不过、绕不开。我们不能把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对立起来。不发展不行,不加快发展也不行,不加快转型升级更不行。谁转型升级走在前面,谁就能掌握主动,争取到更大的回旋余地和调整空间。如果还是搞过去那种不计成本、不讲质量、不顾环境、不求效益的发展,不仅赶超发展的目标不可能实现,绿色崛起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段话谈的是为什么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属于重大发展战略问题,语言深入浅出,道理明白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朴实美”来自实实在在,不事雕琢。古人云:“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讲话稿语言也应力戒“浮文”“巧言”,力求朴素、实在。事实也证明,那些刻意雕琢、巧言虚饰、花哨繁缛的语言,只能令人生厌,而且影响文意的准确表达;只有那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朴实、干净的语言,才是人们所喜欢、实践所需要的语言。
“朴实美”来自泥土气息,群众语言。领导讲话也是如此,多说通俗化、口语化、具体化的“大白话”,多反映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话语和真实声音,让讲话稿夹杂一些泥土般朴实、花草般清新的“泥土气”,远比那些经过反复打磨拿捏的“党八股”要更有血肉,更有灵气。如一位领导同志在一次大会上这样批评某些干部的不良习气:
面对矛盾像个“太极高手”,左推右挡,怕担责任;跑官要官像只“蚂蟥”,穷追不舍,死缠烂打,躲也躲不过,甩也甩不脱,掐还掐不死;说话办事像只“传声筒”,只晓得照搬照抄,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执行纪律像团“橡皮泥”,没有原则,没有力度,不敢动真碰硬;处理人际关系像块“鹅卵石”,四面玲珑,八方讨好。
这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入木三分,生动形象,这就是接地气、有活力的语言。
(三)美在严谨规范
领导讲话既体现了一个领导集体的施政理念、工作方向、工作目标、工作举措,又体现了领导本人的政治水平、文化修养、视野境界等综合素质。所以,领导讲话宣事说理应严密周全,意图清晰,合乎逻辑,语义确切,这是由讲话的实用性和权威性所决定的。这表现出来的严谨规范之美,是一种工作态度的体现,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更是实际工作的需要。
用事实说话的准确美。领导讲话离不开用事实印证观点、阐释道理,所以引用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一个真实的事例或者一组准确的数字,往往能抵得上很多说明与解释性的文字,严肃性、权威性和说服力很强。
端庄持重的色彩美。在一些特定场合的领导讲话,以掷地有声、一字千金的语言,体现端庄持重、郑重的浓烈色彩。这样的讲话往往字斟句酌,用词贴切,严谨规范,分寸感极强。
丝丝入扣的逻辑美。讲话重逻辑,讲究丝丝入扣、脉络清晰、顺理成章,这样才能把道理讲透彻,使观点立得住。如果缺乏逻辑性,颠倒重复,语意断裂,前言不搭后语,就会使讲话乱无头绪,有失严谨规范。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善于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从而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请看某省省委主要领导在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讲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