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可惜高元看走眼了。
虽然大隋人民心里头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情愿为他们的皇帝去送命,但是只要隋炀帝愿意就可以了。
因为起码到现在为止,那个历史的突破口还没有到来——尽管它已呼之欲出,尽管大隋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已到极限,但隋炀帝还是要赌一把——这事关一个帝国的体面和尊严。隋炀帝决定要用战争来教训一下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丽国,教训一下“辽东粪土臣元”。
关于战争的准备,隋炀帝是高标准和严要求的。他下令,要把大运河从洛阳一直开通到涿郡(北京)去,以便运送军粮。同时,隋炀帝还下令在东莱海口建造战舰。由于工期太紧,很多民工只能日夜站在水里不停地劳作,以至于腰部以下都长满了蛆。更有民工为了逃避那些生不如死的劳役,或自断手足,或逃到深山老林里开荒种地乃至啸聚成群——一个王朝的火山口已经隐约可见了。
但是隋炀帝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战争。关于征高丽一事,父亲曾经的失败在他看来不是压力而是动力。说到底,隋炀帝还是喜欢打仗的。他喜欢打仗就像他喜欢搞大工程一样,内心里充满了**和喜悦。
……
打仗玩的就是气势,就是不对等,就是骇你没商量。
大业八年(612年)的正月初一,一支史无前例、骇人听闻的大队伍从北京浩浩****地出发了。这支队伍号称有两百万人,每天出发一支,一共发了整整一个月,才把队伍的出发仪式进行完毕。队伍长得一眼望不到头。同时这条巨龙还整出了震天动地的巨响:士兵们喊着响亮的口号,伴随着军乐队的锣鼓声往高丽进发,同时无数的彩旗在阵中飞扬,令人叹为观止。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隋炀帝不仅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也藐视敌人。他请了各国的使节、武官随军观战,并向他们公布隋军的番号及进军计划,同时一一介绍隋军各部专职受降官——隋炀帝料定高丽军将望风披靡、不战而降!
隋炀帝的所作所为骇得这些“孤陋寡闻”的使节、武官说不出话来——见过行军打仗的,没见过这么行军打仗的。
但是这场不对等的战争却充满了诡异的气氛。
隋炀帝猜到了战事的开头却没猜到战事的结局。
高丽军竟然打败了号称有两百万人的大隋军。
最致命的那场战争发生在辽河岸边。三十五万隋军遭到了高丽军的四面包抄,最后慌里慌张逃回辽西时竟只剩下两千七百人。这样的战况着实把随军观战的各国使节、武官看傻眼了——是高丽军太强大还是隋军点太背,这支帝国的队伍再不会打仗也不可能打成这个样子啊?!
但是没有人会由此联想到一个帝国的人心向背问题。帝国看上去史无前例强大,可人心却已然史无前例涣散——在这一点上,高元真的猜对了:没有人再愿意为那个不得人心的皇帝去送命了。即便人到了战场上,心却依旧留在家乡,留在嗷嗷待哺的妻儿老母身上。
总想逃回来!哪怕只有一口气也要逃回来!
隋炀帝也隐隐感觉到了这一点。他再视而不见,活生生的战况也会让他明白过来。
但是隋炀帝的头却没有低下来。
因为这场战争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战争了,而是关系到他身后的这个帝国是不是还有脸面以一个强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所以他必须要赢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