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13—21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3]参见拙文《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另参见拙文《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当代反思》,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6期。
[24]列宁:《哲学笔记》,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5]康德著作中的Dingansich(其复数形式为Dingeansich)在汉语中有各种不同的译法,如“物如”、“物自身”、“物自体”和“自在之物”。考虑到本书在用语上的统一,本书把译文中涉及的上述概念统一译为“自在之物”,并不再另做说明。
[26]参见拙文《马克思本体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5—2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德]文德尔班:《西方哲学史教程》下卷,811—8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87—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以更明确的口吻指出:“这种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2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页注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4][德]黑格尔:《小逻辑》,3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3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30页。
[42][德]黑格尔:《小逻辑》,10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56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