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第5卷,359页,弗洛姆译。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在弗洛姆所引用的该手稿英译本中,“国民经济学”译为“现代经济”——译注。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英文版,146页,1941。
[8]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英文版,113页,1941。
[9]同上书,142页。
[10]同上书,119页。
[11]同上书,152页。
[12]歌德,1826年1月29日跟爱克曼(E)的谈话。
[13]同上,着重号是弗洛姆加的。
[14]K。勒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德文版,24页,1741。
[15]参见E。弗洛姆《自为的人》(纽约,1947)一书中对这种生产性特征所作的详细阐述。
[16]参见H。波皮茨《异化的人》巴塞尔德文版,119页。
[1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8]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9]同上书,87页。
[20]同上书,87页。
[2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在弗洛姆所引用的该手稿的英译本中,这段话的第一句译为“当眼睛的对象变成了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创造的社会的、属人的对象时,眼睛才变成人的眼睛”。——译注)上面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跟禅宗佛教所阐发的思想以及跟歌德所阐发的思想几乎完全一致。事实上,歌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都跟禅宗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一致认为:人克服主客体的分裂;对象既是对象,又不是对象,以这样一种新的态度来处理对象,人就成了与对象一致的人。虽然人和对象依然是两个。人在以人的方式跟对象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克服自我异化。——弗洛姆注
[22]马克思在这里以及在其他论述中所使用的“私有财产”这个词决不是指有用之物(如房子,桌子等)的私有财产。马克思用这个词所指的是那个“有产阶级”的财产即资本家的财产。资本家因为拥有生产资料,能够雇用没有财产而迫不得已为他们劳动的个人。在马克思的用法中“私有财产”始终是指资本主义的阶级社会中的私有财产,因为私有财产是一个社会的和历史的范畴;例如,这个词不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有的用之物。——弗洛姆注
[2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4]同上书,90页。富人作为穷人需要别人帮助这样一个辩证概念,在很多方面类似于梅斯特·艾克哈特在“穷人是不幸的”这篇讲词中所表述的贫穷概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英文版,184页。
[2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7]同上书,85页。
[2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23—1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9]同上书,124页。
[3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1]马克思在这里是指当时某些反常的共产主义思想家的空论,这些思想家认为,如果什么都是公共的财产,那么妇女也应该是公共的财产。
[32]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9—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1—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