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原子主义是思想史的原子主义在数理科学时代的新发展,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三人的哲学探索密切相关。[14]
逻辑经验主义:维也纳学派(英语:ViennaCircle,德语:WienerKreis)是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维也纳的一个哲学学派,其成员主要包括石里克、卡尔纳普、纽拉特、费格尔、汉恩、伯格曼、弗兰克、韦斯曼、哥德尔等。他们多是当时欧洲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们关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如数学基础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15]
逻辑经验主义(内部)批判:由于维也纳学派的内部矛盾,逻辑经验主义招致了汉森、波普尔与蒯因等人的批判。其实,自维也纳学派诞生那天起,就不断陷入各种思想冲突之中,如石里克与卡尔纳普的论战,卡尔纳普与波普尔的论战,维也纳学派与柏林学派的论战等。但导致逻辑经验主义走向衰败的理论原因主要来自于波普尔和蒯因的批判。[16]
(5)后现代哲学科学哲学思想的文献与谱系:有关这一时期科学哲学史研究文献主要讨论科学哲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思想区别和联系,重点讨论历史主义、相对主义、建构主义等研究纲领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转向”“实践转向”“修辞学转向”“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等。BabeteE。Babich的《科学哲学的欧洲观点及后现代视角》(talandPostmoderivesinthePhilosophyofSce,1995)在诸多相关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如下:“后现代科学哲学前沿”(ProlegomenatoPostmodernPhilosophyofSce,RaphaelSassower);“反对分析,超越后现代主义”(AgainstAmodereE。Babich);“一种反对有关量子论等进行认识论或本体论的解释”(AemoliterpretatioumTheorya,PatrickA。Heelan);“自然的游戏:实验作为操作”(ThePlayofationasPerformaP。Crease);“后现代主义及其机制:话语及其实践的限度”(PostmodernismandMedie:DisdtheLimitsofPractice,ChipColwell);“科学规训和种族的起源:福柯对生物学史的解读”(StificDisdtheinsofRace:AFouReadioryofBiology,LadelleMcWhorter);“自然作为他者:对科学的解释学路径”(her:AHermeicalApproachtoSce,FelixO’Murchadha)等。类似的作品还有:《科学作为超市:费耶阿本德晚期哲学中的后现代主题》(“SceasSupermarket:‘Post-modern’ThemesinPaulFeyerabend’sLaterPhilosophyofSce”,J。PrestooryandPhilosophyofSce;sep,1998)。
逻辑经验主义经历了内部冲突——石里克与卡尔纳普、卡尔纳普与纽拉特、卡尔纳普与波普尔、蒯因与整个维也纳学派等——之后,恰逢库恩的历史学派应运而生,从而引发了科学哲学从逻辑经验主义向后实证主义的转向。
历史主义的知识谱系:历史转向是后实证主义的第一条进路。当然,库恩及其哲学是历史主义的核心人物,此后或同时还有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等。[17]
科学实在论的知识谱系:走向科学实在论是后实证主义的第二条进路。自库恩的历史主义之后,出现了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之争,反科学实在论大多与历史主义及其相对主义相关联,而科学实在论的勃兴则特别值得关注。[18]
建构论的知识谱系:走向建构主义是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第三条也是最新近的进路。这条进路主要强调科学家的行动(认知行动和社会行动)对科学活动的决定性意义。[19]
科学哲学史的这些研究不仅仅是对思想事件的清点和梳理,而是发现了几条重要的知识谱系,重新确认了一批科学哲学家或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共同体:原子论的知识谱系,数理论的知识谱系,四因说的知识谱系,经验论的知识谱系,机械论的知识谱系等,由于篇幅有限我们略掉了进化论或历史主义、多元论或相对主义等知识谱系。当然,各知识谱系之间有时是交叉的。与传统研究的区别在于,科学哲学史所说的知识谱系既不是科学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是哲学史的“解释循环”,而是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某些观念的共识、共建与共享。
四、基本范畴的选择
在科学哲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范畴,但这些范畴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留并不是一致的。有些范畴较之其他范畴更重要,有些范畴较之其他范畴更有作用,有些范畴较之其他范畴具有更长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把那些地位重要的,发挥更大作用的且生命力更旺盛的范畴称之为基本范畴。
在科学哲学的长期思想演化过程中,在诸多范畴中,涌现出一批基本范畴。如古代的逻辑论证观念:古希腊罗马时期科学哲学思想家区别于同期文明的最大区别在于逻辑论证。东方文明如埃及和中东地区早已广泛使用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例如中国的商高定理等。但只有毕达哥拉斯才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定义了“a2+b2=c2”。结果虽然一致,但论证方式却是革命性的。这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分野之一。[20]中世纪的双重真理观念(来自于信仰的真理和来自于理性的真理):认为同一个真理可用双重形式表述,即哲学的理性思辨形式和神学的隐寓象征形式;存在两种并行不悖的真理,即哲学和科学的真理与神学的真理,前者来自经验和科学实验,后者来自神的启示和信仰。伊本·路西德首倡此说,其后本格尔(SigerusdeBrantia)、邓斯·司各脱、奥卡姆以及弗兰西斯·培根等人有同样主张。[21]。近代的强调研究规则(基于归纳的方法和基于演绎的方法):追求完美或确定性的追求也许成就科学事业,也许成就某种宗教信念,而近代科学大师能够区别于其他神职人员或信众的特质还在于,他们都创造并遵循某种特定的研究规则,如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尔的“方法谈”都在强调科学探索一定要遵循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也就是科学方法。这些规则后方法使得近代科学家与经院哲学家区别开来。[22]现代的语言转向(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语言学转向”最早由维也纳学派的古斯塔夫·伯格曼在《逻辑与实在》(LogidReality,1964)一书中提出的。但使这个说法得到广泛流传和认同的,则主要缘于理查德·罗蒂所编的《语言学转向——哲学方法论文集》(TheLinguisti:EssaysinPhilosophicalMethod,1967)一书的出版。[23]后现代的修辞转向(私人知识和公共知识):例如,HerbertW。Simons早在1990年就发表了《修辞学转向:探索行为中的发明和劝诫》(TheRhetori:IionandPersuasioo:UyofChicagoPress,1990),拉图尔在他的“科学在行动”中也发挥了修辞学在真理接受中的重要作用。[24]
为了识别一般范畴与基本范畴,我们大致采用如下标准,所谓的基本范畴一般指:第一,往往作为某一流派的基本观念如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命题和综合性命题;第二,作为基本范畴的范畴往往决定或影响着某一阶段后某些重大问题的思想走向如理论与观察;第三,作为基本范畴的范畴往往具有贯通性,不断地在不同流派中被讨论被修正,如科学与哲学;第四,作为基本范畴的范畴往往是任何一种流派都无法规避的,如知识与权力等。按照上述分析及其标准,选定了如下范畴:科学与哲学;分析与综合;理论与观察;发现与辩护;实在与建构;解释与理解;规范与革命;知识与社会;自然与文化;事实与价值。
上述十对范畴的选择不仅仅是对科学哲学一种分解,同时也是对科学哲学的一种重建。正是借助这些范畴,我们才有可能追寻科学哲学在思想史上的来龙去脉,才能看清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假象,才能正确地定位科学哲学不同流派的思想地位和理论局限。
五、研究纲领的重建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思想方法和研究进路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为了理解科学哲学在十对基本范畴中的思想演化规律,我们选择了如下几种思想要素。
D。布鲁尔的“强纲领”: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给我们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公正地对待不同立场的学术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尽管布鲁尔的“强纲领”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嫌疑,但布鲁尔主张应该公正地对待不同性质的科学知识:(1)它应当是表达因果关系的,也就是说,它应当涉及那些导致信念或者各种知识状态的条件。(2)它应当对真理和谬误、合理性或者不合理性、成功或者失败,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3)就它的说明风格而言,它应当具有对称性。比如说,同一些原因类型应当既可以说明真实的信念,也可以说明虚假的信念。(4)它应当具有反身性。[25]虽然我们未必像布鲁尔那样把科学知识当作“集体认可的信念”,但是,布鲁尔的“强纲领”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给各种学术思想或研究纲领以平等的机会。我们不仅要正视科学对哲学的批判,同时也要正视哲学对科学的批判;我们不仅要正视分析传统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要正视非分析传统的哲学思想。
迪昂-蒯因论题(Duhem-Quihesis):如果说布鲁尔的“强纲领”只是让我们公正地对待不同立场的学术思想,那么迪昂和蒯因则告诉我们不同立场的学术思想之间一定存在着连续的知识谱系。迪昂(P。M。M。Duhem)在20世纪初曾耗时十多年的时间整理出中世纪的科学成就,从而在古希腊学术和近代科学革命之间找到了一条连续的知识谱系。半个世纪以后,蒯因(W。V。O。Quine)通过批判“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发现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划界之不可能性。对于蒯因而言,观察命题总是包含理论要素,理论命题总是包含观察要素。不论是观察命题还是理论命题,都拥有共享的观察要素和理论要素。按照蒯因的这个思想,任何一对范畴,总是互相渗透的。深受蒯因对分析命题-综合命题的相互渗透性分析,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B。拉图尔(1999,279)提出了这样一个消解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对立的方案:
黑格尔-拉卡托斯—P。厄尼斯特的正题-反题-合题:早在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黑格尔就设计了一条把不同的哲学体系融在一个观念系统的辩证方法,也就是正题、反题和合题的思想发生方法;一个世纪后,拉卡托斯将这种思维方式同波普尔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数学发现的模式。最后P。厄尼斯特(PaulEr)在《社会建构主义作为数学哲学》(SostructivismasaPhilosophyofMathematic)一书中总结出一套从黑格尔到拉卡托斯的编史学思想: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任何思想的演化都经历了一个正题、反题和合题的思想过程,正题(thethesis)必然要产生它的反题(theantithesis);两者都归结为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合题(thesynthesis),从而完成一个循环。[26]
续表
拉卡托斯将上述过程称之为“数学发现的逻辑”,当然,在这个正题-反题-合题的循环中,我们不难看到科学哲学思想演化的辩证过程。
将科学哲学史概念和科学哲学十对基本范畴的界定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研究纲领:把科学哲学的十对范畴放在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思想史去进行考察。其中大体有三个思想步骤:
第一步(第一层次):将科学哲学分解为十个基本范畴,由此我们看到科学哲学并不是由一个要素或一种矛盾构成的“罗格斯中心主义”,而是由多种思想矛盾所构成,其中包括科学与哲学(第1章)、分析与综合(第2章)、理论与观察(第3章)、发现与辩护(第4章)、解释与理解(第5章)、规范与革命(第6章)、实在与建构(第7章)、自然与文化(第8章)、知识与社会(第9章)、事实与价值(第10章)。我们不主张从维也纳学派开始的线性思路,也不主张科学-技术-社会的纵向思路。
第二步(第二层次):科学哲学的每对矛盾都经历了正题、反题和合题的思想演化过程。因此,我们对每章中的每个理论矛盾至少展示三种观点:基本论题的提出(每章的第一节或第一部分)、对这个基本问题的反驳或修补(每章的第二节或第二部分)、包容性的综合观点(每章的第三节或第三部分)。我们不主张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也反对把不同答案看成是不可同约的相对主义论断。
第三步(第三层次):对科学哲学每个问题的每个解答也并不是唯一的,也包含着内在矛盾或不同的思路。因此,每一章节中的目也不是只要一种理论,而是可能有多种理论或一种理论但包含不同的思想要素。例如,在理论与观察之间关系的问题上,逻辑经验主义是奠基性的理论,但我们不能把逻辑经验主义理解为“绝对理念”,虽然逻辑经验主义根源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但纽拉特从整体主义所做的内部批判也不可忽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以科学哲学史的思想发展为经线,以十对科学哲学基本范畴为纬线,形成一个由科学哲学史与科学哲学基本范畴互相交叉的思想坐标。
总结与结论
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导致了科学哲学没有历史的思想难题,这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之所在,也是导言必须以浓缩的方式加以阐发的主要内容。
1996年4月19~21日,第一届国际科学哲学史大会(1stiionalhistoryofphilosophyofsce)在弗吉尼亚工学院和州立大学举行,会上正式成立国际科学哲学史研究会(TheIioheHistoryofPhilosophyofSce),标志着科学哲学史研究的兴起。科学哲学史研究针对“分析传统”提出了两个“公正”:其一,公正地对待科学哲学的各种思想流派,反对“分析传统”对“非分析传统”的思想歧视;其二,公正地对待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反对科学主义或分析主义在哲学与哲学关系问题上的偏颇。
对科学哲学史的简要梳理使我们在分析传统和非分析传统的科学哲学中筛选出十对基本范畴:科学与哲学、分析与综合、理论与观察、发现与辩护、实在与建构、解释与理解、规范与革命、自然与文化、知识与社会、事实与价值,并将这十对范畴放在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思想史中,用源自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的编史模式进行考察。这十对基本范畴都经历了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发展过程,不同的流派对这十个范畴都有不同的诠释,其中包括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解。
上述分析的基本结论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谓的“拒斥形而上学”并非具有绝对意义,所谓科学哲学没有历史也缺乏应有明证,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仅仅是我们处理科学与哲学等基本范畴的一种思考,它源自逻辑主义和经验主义冲突融合的思想结果,其思想实质不过是用所谓梳理逻辑的分析方法解决哲学问题的一种尝试,严格说来只是多种尝试的一种而不是唯一正确的尝试。
主要参考文献
[1]T。E。Rihll:GreekSce,Oxford,NewYork:OxfordUyPress,1999。
[2]G。E。R。Lloyd:MethodsandProblemsinGreekSewYeUyPress,1991。
[3]MorrisR。,I。E。Drabkin:ASourGreekSce,Massachusetts:HarvardUyPress,1958,c1948。
[4]G。E。R。Lloyd:Magi,audiesintheiofGreekSce,Cambridge,NY:CambridgeUyPress,1979。
&erAdamson,HanBaltussen,M。W。F。Stone:Philosophy,SdExegesisinGreek,ArabidLatiaries,LoyofLondon,2004。
&hWhitney:MedievalSdTeology,SantaBarbara,Calif。:GreenwoodPress,2004。
[8]EdwardGrant:StudiesinMedievalSdNaturalPhilosophy,London:VariorumReprint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