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主义(sostructivism):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这是主要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H。Bauersfeld)和库伯(P。Cobb)为代表。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以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远达不到一致。
对于社会建构主义,笔者曾做过研究,曾经于2004、2008年两次主持相关国家课题,《社会建构主义的更多转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科学哲学新进展:从证实到建构》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另有十几篇论文发表,其中2005年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社会建构主义:超越后现代知识论》应该代表了笔者的基本观点:社会建构主义并非新康德主义或相对主义的,而是主张知识生产过程、知识生产的社会性以及对知识进行社会生产的辩证性等。
社会性建构论(sostru):与社会建构主义(sostructivism)有些相似,它也强调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但它比前者走得更远,它把社会置于个体之上,在社会而不是在心理水平谈社会交往对个体学习的影响。它认为,知识根本不存在于个体内部,而是属于社会的,它以文本的形式存在,所有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文本的意义。Gergon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1995)认为,stru和structivism都反对传统的经验论,反对逻辑实证主义,但它们选择的出路却不同,stru彻底抛弃了二元论的传统,转而分析人的语言,而后者仍然基于二元论传统,只是强调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不再去问知识是否与客体一致。社会性建构论对教育的影响不太大(Er,1995)。
关于社会性建构论,笔者也曾做过词源学考察,sostructivism和sostru,大体上可以通用,就笔者的研究经验看,二者略有差异。在使用对象上,sostructivism主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所使用,例如,数学家Brouwer和社会学家K。a等。而sostru则主要被人文或文化学者所使用,例如IanHag就是如此。另外,二者在意义及用法上也有所差异。sostructivism(有时可以去掉“社会”这个修饰词)更看重建构活动的新康德主义或激进建构主义韵味。而sostru则往往强调知识建构活动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建构主义在术语上的歧义性,恰恰反映了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创意和思想局限。
此外,建构论有关对理论与观察问题的看法,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形式,笔者在其他著述中曾经做过整理,在此不再赘述。[18]
在观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虽然建构主义具有多种形式,但基本上根源于或可还原为实在论的建构主义和激进的建构主义。这两种建构主义都来自康德的哲学思想,都是康德哲学思想的传承或演化。
[1]〔美〕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江天骥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40页。
[2]Seehttp:logic。sysu。edu。logiSho?ArticleID=125。
[3]MaryHesse,英国剑桥大学Emerita学院科学哲学教授,因其与库恩等人一起用范式等概念研究科学史,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一生都在促成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结合。SeeBiographicalDiaryofTweuryPhilosophers,StuartBrown,Diane,RobertWilkinson(eds。),Le1995:336-337。以及http:digilaaryhesse。
[4]JanGolinski:MakingNaturalKrudtheHistoryofSce,Cambridge;NewYeUyPress,1998:9。
[5]W。V。Quiiricism,Topoi。Apr。2011,Vol。30Issue1:87-97。
[6]Quis:RealismorAheoria-ASwedishJournalofPhilosophy;may,2012;78;2:128-145。
[7]Missinglinks:W。V。QuiheMakingof“TwoDogmas”,aicRootsofPost-AnalyticPhilosophy,HistoriesofAnalyticPoliticalPhilosophy,HistoryofEuropeanIdeas。37[3]:267-279。
[8]The“Tiricism”5ENES:2007[54]4:91。
[9]夏佩尔:《科学和哲学中的观察概念》,《哲学译丛》1987年第2期。
[10]〔美〕达德利·夏佩尔:《理由与求知》,褚平、周文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第20页。
[11]〔美〕达德利·夏佩尔:《理由与求知》,褚平、周文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第20页。
[12]〔美〕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方在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第10~11页。
[13]参见高文发表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0期上的论文,冯忠良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陈琦和张建伟在http:。et发表的论文《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等。
[14]见〔美〕莱斯特·P。斯特弗等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5页。在此,非常感谢高文先生等在建构主义有关方面做的大量工作。
[15]2010年11月,笔者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历史与哲学学院见到了斯勒扎克教授,当时我曾主持有关社会建构论方面的国家课题,得知斯勒扎克教授也对此感兴趣,我曾多次与他谈及这个问题(我们的办公室相邻而居),但斯勒扎克教授对建构论的基本立场持否定态度。目前我依然保留我与斯勒扎克教授的访谈音像,待日后有机会力争整理发表。
[16]“Radistructivism:Epistemology,EdudDyructivistFoundations;nov。15,2010;6;1:102-111。
[17]WhatWeLearnfromtheMisuandingsofRadistruentaryonSlezak’s“Radistructivism:Epistemology,EdudDynamite”,DI。Dykstra,structivistFoundations;nov。15,2010;6;1:120-126。
[18]社会文化取向(socialculturalapproach):这种倾向与社会性建构主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也受到了维果斯基的突出影响,也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的方面。但它又与后者有所不同,它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Toma,1995)。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structivism):与信息加工理论相比,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这不仅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着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但这种观点并不接受vonGlasersfeld的第二条原则,即知识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它并不说明事物本来怎样。所以Er(1995)称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为“轻微的建构主义”。控制系统论(eticsystem):控制系统论的本质作为一个元理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复杂性(plexity);互动性(Mutuality);补充性(entarity);演化性(Evolvability);建构性(structivity);反身性(Reflexivity)。这种观点以循环控制思想为基础,它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而且强调自我反省。Steier(1995)认为,认识主体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静止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观察者,观察者同时又是参与者,所有的观察都是一种反省性的参与。而且观察者处于一定的社会之中,在不同观察者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观点重视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teag)和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对学习的更多的解释尚未见到。(参见高文先生等在建构论分类方面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