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佩奇小说网>科学哲学:基本范畴的历史考察>第五 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

第五 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第2页)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制定如下研究策略:

第一步:在地方知识和公共知识中寻求共性的或共同包含的思想要素,就像蒯因在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中寻找二者共同具有的观察词项和理论词项一样。

第二步:以这些共享的思想要素为标准来衡量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就像布鲁尔用同一个理由来解释或说明不同性质的知识一样。

第三步:按照这个标准,寻求地方知识和公共知识发生的思想机制,特别是二者互相转化的思想机制,地方知识如何转化为公共知识,公共知识如何退化为地方知识。

四、可检验性-解题能力-集体认可:科学知识观的三个维度

按照上述研究纲领,我们将讨论如下三个问题: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普遍知识)是否拥有共享的思想要素?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能否被统一的标准或理由来解释?在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问题一: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是否有共同的而且是决定性的思想要素?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存在诸多差距,但二者都包含三个决定性思想因素: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集体认可。

第一,不论是地方知识还是公共知识,都具有可检验性。按照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知识的可检验性标准并不是直接的观察,而是经验验证的逻辑可能性,其实也就等于强调经验检验的主体间性(iestability)。因此,可检验性标准不仅适用于地方知识,而且也适合于公共知识。

第二,不论是地方知识还是公共知识,都具有解题能力。按照劳丹的理解,科学的实质就是“解题”,其中包括解决经验问题和解决理论或概念问题。“我们大致能把经验问题分成三种类型:(1)未解决的问题——它指的是那些还未被任何一个理论有效地解决的经验问题;(2)已解决的问题——它指的是那些已经被某种理论有效地解决了的经验问题;(3)反常问题——它指的是一个具体的理论没有解决,但是该理论的几个竞争对手已经解决了的问题。”[30]地方知识主要解决经验问题,但并非没有理论问题;公共知识主要解决理论问题,但并非没有经验问题。

第三,不论是地方知识还是公共知识,都是“集体认可的信念”。如果说地方知识是被当地共同体认可的科学知识,那么普遍知识则是被更多的共同体认可的科学知识。例如,夏平在《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一书中就这样写道,在实验实作中,保证见证(者)增衍的方式之一,就是在社会空间中执行实验。“实验室”与炼金术士的密室相反,正在于前者是公共的空间,而后者是私密的空间。“气泵试验惯常是在皇家学会一般的集会室中执行,机器会特别为此场合而搬到该处……玻意耳在报告其实验成果时,通常会特别标明‘许多试验执行时有精明人士在场’,或者说他是在‘一群卓越而专精之士(亦即实验的观众)面前’做的那些实验。与玻意耳合作的胡克,将皇家学会标准实验记录的程序编集成典,登记册中‘必有实验时在场者一定数量的签名,而见证所有提及之程序者,皆以签名表示其证词不容置疑’。”[31]。

问题二:是否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或理由来解释或说明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基本属性或思想差异?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不论是地方知识还是公共知识,都符合可检验性标准,但二者的经验含量并不相同。地方知识只能接受当地经验的检验,而公共知识则必须接受更大时空的经验的检验;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地方知识是某科学工作者或某科学共同体在某实验室里进行检验的科学知识;而普遍知识则是可以被所有的科学工作者在任何实验室里进行验证的科学知识。

第二,不论是地方知识还是公共知识,都具有解题能力,但二者的解题能力是有差异的。地方知识只能解决当地的科学问题,而公共知识则能够解决更大时空内的科学问题;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地方知识就是解决当地科学问题的科学知识,而公共知识则是能够解决(在理想条件下)所有科学问题的科学知识。

第三,不论是地方知识还是公共知识,都得到了集体认可,但这种集体认可的规模是有差异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地方知识就是被当地人所认可的科学知识,而公共知识则是被全社会甚至全人类所认可的科学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是两种享有共性的思想要素但又有区别的科学知识。地方知识是检验性最小化(仅为一个人的经验所证实)、解题能力最小化(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和集体认可最小化(只能被一个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公共知识可检验性最大化(能够被所有经验所证实)、解题能力最大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和集体认可最大化(能够被所有人所接受)的科学知识。

问题三:是否可以用这个统一标准或理由来解释或说明地方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生产过程特别是二者的互相转化?回答是肯定的。

地方知识和公共知识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而是同一种科学知识在生成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环节或表现形式,或者说,地方知识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公共知识可以蜕化为地方知识。

第一,地方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公共知识。我们知道,地方知识是对特定的科学共同体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生产的科学知识。但是,科学是无国界的,当某种科学知识传播到其他区域或国家的时候,随着可检验性的不断扩大,解题能力不断提高,其集体认可的范围不断扩大,地方知识就从私人领域拓展到公共领域。这种地方知识就从私人知识变成公共知识。但特别注意,并非每种地方知识都能转化为公共知识,大多数地方知识永远是地方知识,只有那些有充分创造力的地方知识才有可能走出当地实验室,成为普世性的科学知识。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经历了从地方知识到公共知识的演化过程。

第二,公共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蜕化为地方知识。公共知识并非先天判断,而是从地方知识中生成出来的。但是,这种生成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进化过程,而是双向的可逆过程。既然一种地方知识可以凭借不断增加的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集体认可而成为公共知识,那么得到确立的公共知识也可能逐渐地丧失已经得到的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集体认可。当公共知识不断遇到越来越多的反例,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怀疑的时候,这种科学知识就从公共知识退化到它的出发点,某种地方知识,甚至彻底丧失真理本性。牛顿力学曾经作为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绝对真理,但现代科学证明,牛顿力学只能应对宏观低速的自然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所谓的地方知识并不是渗透着地方文化或当地利益的科学知识,而是被当地的观察所证实、能够解决当地问题并得到当地认可的科学知识;所谓的普遍知识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天赋观念或绝对真理,而是能够被更多的观察所证实、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且得到等多的社会认可的科学知识。例如,那些自公开发表后就没有被转载或引起反响的论文,就可能是当地知识;而那些不断被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时代所反复引用的论文,就可能是普遍知识。

五、科学知识的合理重建: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的辩证法

如何理解科学知识?从上述分析的角度看,科学知识是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的对立统一。具体如下:

规则一(科学知识是由大量的地方知识与少数的普遍知识所构成的):与逻辑经验主义从数学-逻辑的角度把科学知识理解为有意义的命题系统不同,科学知识理解为地方性或私人性知识与公共性知识的知识共同体,科学知识就是大量的地方性知识或私人知识与少量公共知识的思想集合。但是,作为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个人知识还是公共知识,都具有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合理性认可三个特点。

规则二(科学知识中的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不是两种不同的科学知识,而是同一种科学知识的两个发展环节):与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知识都是普遍有效的公共知识不同,也与后现代科学知识认为科学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或私人知识不同,我们认为科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是地方性的或私人性的,但却无不追求普遍知识。这意味着,地方知识是科学知识的逻辑起点,或者我们可以说,科学知识总是来自于地方知识,来自于特定的科学家,特定的实验室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但是,科学知识总是追求超越自己的界限,科学知识总是从一个科学家传播到更多的科学家,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更多的问题,从一种境况到另一种境况。以此从地方知识演变成普遍知识。当然,并非所有的地方知识都能变成普遍知识,只有少数地方知识幸运地最终成为普遍知识。

规则三(科学知识是由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构成的,但二者之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对称的):科学知识是由大量的地方知识和少数的普遍知识所构成的,但二者在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可接受性等方面并不是平等的。地方知识仅仅具有低限度的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可接受性,而普遍知识却具有更多的可检验性,更多的解题能力和更多的可接受性。与地方知识相比,普遍知识通常是由重要的科学家发现的,发表在重要刊物上,被许多文献所引用,获得了重要的奖项甚至诺贝尔奖等。

规则四(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知识的交替发展过程):与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性发展观和历史主义的革命性发展观不同,科学知识发展的第一步是出现大量的地方知识;第二步是地方知识不断超越自我演变成普遍知识;第三步是普遍知识分化为新的地方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厄尼斯特(PaulEr)在《作为数学哲学的社会建构主义》(SostructivismasaPhilosophyofMathematics)一书中认为这种发展类似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正题(thethesis)必然要产生它的反题(theantithesis);两者都归结为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合题(thesynthesis),从而完成一个循环。”[32]

在这里,所谓的正题和反题,其实就是不同个人知识之间的争论,而合题则是对这种争论的扬弃或包容。这种扬弃或包容当然具有公共知识的品格,但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个人知识,因而有待于通过新的争论实现自我超越。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科学知识就是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的辩证法,其中蕴含如下规则:第一条规则认为,科学知识是由大量的地方知识和少数的普遍知识所构成的;第二条规则认为,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不是两种不同的科学知识,而是同一种科学知识的两个不同的环节;第三条规则认为,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是不平衡的,普遍知识具有更大的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可接受性;第四条规则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是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的交替变化,其中大致包含三个阶段:大量地方知识的涌现(阶段一),少数地方知识试图超越当地范围走向普遍知识(阶段二),这些普遍知识导致或促进了新的地方知识。

[1]〔美〕R。K。墨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第365~366页。

[2]〔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邱慧、孟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77页。

书友推荐:欲罢不能(男出轨、红帽女绿)穿书后成了狼孩无敌从觉醒武器大师开始陈放顾静姝人间政道望门娇媳重生少年猎美女神攻略手册糙猎户与娇贵少女燕尔(古言1v1)房客(糙汉H)当明星从跑龙套开始私下辅导(年下师生1v1)惊悚乐园修订以婚为名纸飞机(校园 青梅竹马 1v1)玻璃罐里的珍珠和蛇翡翠衾(nph)婚后心动:凌总追妻有点甜交易沦陷
书友收藏: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梨汁软糖【1V1甜H】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听说你暗恋我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官路浮沉继母的闺蜜团(继母的明星闺蜜团)重生少年猎美蝶变混在女帝身边的假太监北电门房官途:权力巅峰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从边军走出来的悍卒异世特工当明星从跑龙套开始就职供销社,我在60年代搞代购不乖(姐夫,出轨)官梯险情你男朋友下面真大(校园 np 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