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25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0][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247—2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27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2][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4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13][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50—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4][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64—6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5][德]黑格尔:《小逻辑》,1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6]参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257—25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7][德]黑格尔:《小逻辑》,1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25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9][德]黑格尔:《小逻辑》,1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24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1]参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30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3]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4][德]黑格尔:《小逻辑》,1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5]参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313—3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6]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7]参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3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8]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3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0]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3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2][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3][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32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5][德]黑格尔:《小逻辑》,1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6][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8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8]参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309、33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9]参见[德]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4页注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0][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1]参见[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