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海德格尔选集》下卷,829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9]《海德格尔选集》下卷,83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0]同上书,84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海德格尔选集》下卷,77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3]参见[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3—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4]参见《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哲学译丛》,2001(3)。
[15][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637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6][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1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同上书,156页。
[18]这诚然是“不错”的(按黑格尔的说法),因为它至少表明一个事实,即马克思的历史观并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不是旧唯物主义。但是,他们否定地说出的东西,并不表明他们也能肯定地说出真理。这里的要害正在于“附加”(在这个词的本来意义上)。这一点可以在以下的讨论中看出。
[19]参见[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99、1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参见[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176—1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14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22]同上书,146—147页。普列汉诺夫这里所谓的“认识论”,并非特别地指某一哲学之部门,而是一般地指称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唯物主义,这从上下文看来是非常清楚明白的。
[2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403—40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5]《列宁全集》第55卷,2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6]同上书,150页。
[2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5—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8]同上书,42—43页。
[29]我们愿意把它称为“本体论根基”。虽说卢卡奇本人未曾这样提出问题,虽说他只是就方法论的根本因素来谈论问题,但事情的实质就是如此。
[3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51—5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1]同上书,41、54页。
[32]同上书,50页。
[33]参见[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4]同上书,38页。
[3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7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6]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5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7]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34、17—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776—77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39]参见《卢卡奇自传》,212—214页、246—24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40]同上书,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