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实践观念,确立参照系统
预先地了解监测对象的特征,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追踪性认识过程的第一步。追踪性认识既是作为确立和制定相应的实践观念的正常的观察、预测和决策认识过程的继续,又是其发展。追踪性认识过程必然有一个与前一认识阶段的衔接的问题。对追踪性社会认识过程的分析,应该以这种衔接活动为起点。这就是人们对于现实活动将要循以展开的实践观念的学习、了解和熟悉的活动。
实践观念是现实的实践活动由以展开的依据,也是人们监测这种实践活动的基本参照系。没有这种参照系或标准,则追踪性认识就丧失了其目的性和规范性,也就不成其为追踪。实践观念将监测者即将面对的认识客体(即实际的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预先地传授给监测者,不仅给其以知识和方法技巧方面的准备,也给其以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准备,为他们有效地从事监测活动提供基本的参照系,促使他们早日进入“角色”,自觉地展开全部监测活动。
(2)全面搜集材料,实施动态监测
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监测,是一种对于社会活动状态的动态观察。社会运动的状态可以从方向、方式、强度、速度、节奏、频率、周期、秩序等方面来加以描述。在社会运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把各种物质的、死的、静止的、分散的东西联结起来,使之活化并构成整体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观测和跟踪社会运动,最根本的是掌握人在特定社会运动中的地位和活动方式。
追踪监测社会运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握其最终结果。但最终结果是作为总过程的最终产品而实现的。总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都以一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产品。对于社会运动的观察和监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贯穿在整个过程的始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对于全过程的追踪监测。
在对全过程的监测中,对于各个分阶段的“中间产品”的关注具有重要的地位。中间产品是分阶段社会活动的成果,它作为一定阶段的输出变量,记载和表现着该阶段的状态和状况。通过对各级中间产品的连续监测和分析,人们可以不断地了解到社会运动的发展过程和可能方向,从而对总过程进行前馈—反馈控制。
(3)进行对比分析、判断价值效益
监测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和进行价值与效益评估的过程。这里的分析,本质上是一种对比分析,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活动的实际进程与预定的实施方案相比较;其次将分阶段所达到的实际成果与预期的阶段性目标相比较;最后将实际达到的总目标与预期的总目标相比较,对活动的总成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对比分析是贯穿在追踪认识全过程的一种积极活动,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与完成主要目的直接有关的事件,而且还要使组织维持在一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以达到这些主要目的的状态”[13]。
(4)及时反馈信息,实施行为调控
比较分析所得出的各种判断和结论都只有通过对于行为—效应器官系统的调节才能发生作用。为此必须将它们及时地回输到行为的组织指挥者和实施者那里,这就是信息的负反馈过程。反馈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而这里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经过比较的指令性信息,是对于原有的控制信息的一种修订性或校正性信息,它与原有的控制信息相联合而对人们的行为发生影响,从而改变着社会活动的方向、方式、进程等,进而改变着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追踪性认识活动是在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的实际过程中展开,并伴随其发展而逐步深化的。确定参考系、动态监测、对比分析、反馈调控,构成了追踪性认识活动一个具体周期的几个基本阶段。而伴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动态监测,不断地对比分析,不断地反馈调控,不断地重新选择和调整参照系,构成了追踪性认识活动不断发展的完整链条。正是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统一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在人们的自觉监测、调节、控制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人们的需要创造新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成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增添着新的成分和内容;指导实践活动的实践观念则在活动中不断地对象化、实在化,得到实现、检验、修订和完善;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在社会的实际的自我创造过程中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它们又作为一种观念的成果而加入到人们创造社会历史的活动之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社会认识结构自身的不断更新与完善。
[1]参见傅龄:《历史研究法》,2页,北京立达书局民国二十二年版。在傅龄看来,历史研究与社会学研究都面对着过去的社会事实,并力图对其作解释、评价和再现。但是就对这些过去的社会事实之研究和掌握方式而言,历史学和社会学却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社会学家与史学家之间的差别是两种眼界的差别:“史家系着眼于质(quality)、小性(individuality)、特殊性(uniqueness),社会学家则着眼于量(quantity)、通性(geioion)。”
[2]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5页,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一年版。“史家目的,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矍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失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夫如此然后能将历史纳入现在生活界使生密切之联锁。”
[3][德]黑格尔:《小逻辑》,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34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5]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中的分析论述。
[6]《李大钊选集》,4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7][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14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托夫勒曾经这样比喻人类加速度发展问题:如果以大致62年时间为一个人生来划分人类过去6万年的存在,那么,人类就大致有800个这样的人生。在这800个人生当中,人类整整有650个人生在洞穴中度过。最后70个人生才由于文字的运用而进行人类之间的沟通,最后6个人生当中有了印刷文字,最后4个人生中有了精确的时间测定,最后2个人生中才有了电力。而今天生活中的一切物质商品中的绝大多数是第800个人生中制造的。
[8][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4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3。
[9]参见[美]B。B。科索拉波夫:《社会预测方法论》,113—119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10]《列宁选集》第2卷,2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参见邓英淘等:《动态经济系统的调节与演化》,40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2]闭环控制系统是相对于开环控制系统而言的,二者的区分在于有无反馈回路。开环控制系统没有反馈回路,系统的输入直接控制输出;闭环控制系统带有反馈回路,它的输出不仅由输入,而且由输出的回输来共同控制。
[13][美]卡斯特等:《组织与管理》,520—52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