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现代化理念的历史反思和当今的反思中,我们究竟可以引申出哪些有益的结论来呢?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结论是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有勇气加以面对的。
其一,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追求现代化,追求现代化的实现。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一定要认真汲取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性和现代化价值导向时提出的合理的观念。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反对启蒙和民主导致的极权主义、维护“他者”的权利;反对全能主义、强调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等等。但这样做,并不等于使我们的立场完全漂移到后现代主义那里去。易言之,我们要批判地获取后现代主义的眼光,但这并不等于牺牲我们自己的立场,甚至退回到对传统的、前现代的立场的维护。
其二,应当放弃“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把现代化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正如A。R。德赛所指出的:“这种被称作现代化的过程不局限于社会现实的一个领域,而是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基本方面。”[24]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精神和人的素质的重要性越益显示出来,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的重视。从文化生态学的立场看来,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亟须协调好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以确保这一历史进程的健康的发展。
其三,在当前,中国现代化的最紧要之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的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特别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必然蕴含着政治生活的现代化。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中蜕变出来的,这就形成了它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即行政权力对经济生活的强有力的渗透。这种渗透有其合理的方面,从而为政府在经济、金融等方面进行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如以行政命令指挥经济活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一再凸显出来。也就是说,政治生活的现代化成了当前中国现代化的最重要的话题。
综上所述,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现代化理念的批评性反思,确立合乎新的时代精神的现代化理论,从而引导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
[1]本文原载《人文杂志》,2000(5)。
[2]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2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229~23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24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268~26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26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25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30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邓小平在“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一文(1979)中说,“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一文(1980)中说:“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2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此外,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1984)中也指出:“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抓住这个中心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2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邓小平在1989年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2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2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3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阿尔温·托夫勒:《创造一个新文明》,16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0]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限是很难确定的,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思潮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但后现代主义形成一种时尚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
[21]M。Heidegger,TheQuestiTeology,Harper&RowPublishers,Inc。,1977,p。5。
[22]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5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1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4]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28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但不要像学术界流行的那样,把现代化理解为所谓“社会工程”。在这种理解方式中,特别是在“工程”概念中,**裸地体现出科学主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