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安全起见,最大程度保证所有人的安全,各家只管各家的走法得换换了,“邬陵不安生,过村要钱,土匪要粮,咱全家老小就指望着这点家当过活,无论是钱还是粮,咱都不能丢,也丢不起。”
日子还长,他们不能陷在邬陵出不来,否则,就算人出来了,没钱没粮一样是个死。有家当,他们顶多是个难民,而身无长物,他们就会沦为流民。
土匪的前身就是流民,进他们村杀人放火的土匪也是流民出身,别看两者瞧着没啥太大差别,其实区别大了去。前者尚存良知,后者良知泯灭,为了活,他们啥事儿都干得出来。
“咋个安排,我们都听你的。”赵山坳砸吧着没有烟丝的旱烟嘴儿,过个干瘾。
“我们脑瓜子不成,想的不多,看的不远,大根你咋说我们就咋做。”李来银说道。
另外两个村老没吭声,只是点头,表示他俩说的也是他们的想法。
“大山带头,三地压阵,中间两头还是那些汉子,这个不变。队伍不能散,要想不掉队,不走丢人,就得跟建房子一样四面都得竖堵墙。”赵老汉说,“其他的得变一下,要多搞几堵墙,把女人和小娃围在里面,咱们汉子走外头。”
说简单些就是,让汉子们用自己的身体把女人和小孩保护在最安全的圈子里,这般无论是干仗还是防着外人偷袭,她们都不容易受到伤害。
同理,一旦出事,外围的汉子可能最先倒下。
各管各家时,遇到事情亦是跑自己的,顶天帮着搀扶一下身旁的人。若让汉子们全去了外面,真有啥事儿,可就顾不上自家人了。
人口多的还罢,像李大河家,两个儿子三个孙子,还有俩孙女,就算让李大河和满仓满粮去外面,冯氏也有儿媳孙子孙女在一旁守着,感受不明显。
而赵全家,他爹娘已逝,只有一个瘦弱的婆娘和瘸腿的儿子,把他弄到外头,他婆娘可能忍受男人不在身侧?赵全又能否放心她们母子?
离了家门,唯一能让大家伙坚持下去的原因就在于家人陪伴左右,累了,走不动了,扭头瞅瞅旁边的人,就感觉还能再坚持一下。人心脆弱,需要有所依附。
让两口子分开,让一大家子散着走,他们未必乐意。
赵老汉也是想了很久才下定决心,他不希望到时和土匪干起来,人群乱的像无头苍蝇,你踩我脚,我撞你腰,眼里心里都只能装下自家人,顾不上别的。
倒不是说有啥错,人心都是偏的,他自己就是个偏心眼。只是所处位置不同,他总是希望大家伙更齐心些,都往外奔命活了,哪儿还有啥真正的舒坦日子?
拧成一股绳不是嘴上说说,是真要变成一根绳,遇事能护住所有人。
话糙些,最好是把你的爹娘当成我的爹娘,你的儿女当成我的儿女一样去拼命护着。只有这样,你娘老子出事儿时,别人才不会冷眼瞅着不动。
“都一起走了,总得发挥出人多该有的力量。”赵老汉抱起脑袋一点一点,已经打起瞌睡的闺女,“一根绳子,一人拽是一个劲儿,十人拽是另一个劲儿,百人拽,前头拦路的全能扬了。”
“讲再多道理,大家伙可能听不懂,也不上心。”他说,“那就啥都别讲,先把事儿办起来
,开始是不舒坦,不习惯,等真遇事儿了,晓得好处了,他们自然就明白了。”
他说的这些,赵山坳他们也未必能听懂,眼界局限了思想,他们只想着一道走就成,人多唬人呢,前头两个例子,一个排队打水,一个石家人,都是让他们不后悔全村一起逃荒的最好证明。
没人敢欺负他们,外人也不敢打他们板车的主意,甚至还有人拿着东西凑上来巴结让捎带着一起走,这是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鈅謌
可现在大根说一起走还不行,得把一盘散沙变成一根真正的绳子。安稳时,能做围着爹娘儿女、护着他们的保护绳,危险时,也能摇身一变成为那根能勒死人的绳子。
几个村老明显能感觉到靠近邬陵,大根整个人变得紧绷不少,全村人的命都压在他身上,他们除了老实听话,就是尽量不拖后腿。
赵山坳点头:“这事儿不用你操心,明日一早我们去通知,这是好事儿,就算一时心里不顺畅,回头也会想明白这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李来银点头,皱眉道:“真要说吃亏,亏的反而是壮劳力多的人家,像大根和大河家,家里汉子全使力护着他们了。若谁还不知足,看不清形势,真闹腾起来大根别插手,我们几个会收拾。”
赵老汉点头,他确实不想在这种事情上操心,活儿分配着干,让他们几个老家伙多扛扛事儿,免得闲下来就爱瞎琢磨,肩头扛不起东西了,白活浪费粮食。
“有啥事儿吱一声,小宝睡着了,我先回去了。”他抱着闺女起身。
“成。”
148第1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