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附上了一枚金锁。
那金锁乃是宋太尉为她与妹妹准备的,一人一只,世间绝无仅有。
信中言明,大齐皇帝昏庸,民不聊生,若宋家愿助一臂之力,他可起复宋家,为天下人谋得一个海晏河清的盛世。
此事事关重大,惠妃不敢轻信,将密信烧了,辗转难免数日之久。
直到她再次收到一封密信。
这一次,信来自爹爹。
当年她因皇子夭折与齐帝离了心,万念俱灰下只想与青灯古佛常伴。
齐帝大发雷霆,牵连着整个宋家被贬边关苦寒之地。
这些年她从未想着重讨齐帝欢心,便是知道宋家当年被贬,她只是个引子罢了。
宋家势大,惹人忌惮,因而才蒙此劫难。
许是因着旧日情分,宋家人虽被逐出华京,倒也留得一命。
惠妃明白,只要她安安分分一辈子,宋家便也能得安宁。
爹爹的想法又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这一次,她收到的密信上却明晃晃写着几个字:
“此身赴义,山河大统。”
她明白了爹爹的选择。
在那之后,一只暗中的手翻云覆雨,助她重新获了宠,收养了九公主……
她曾多番猜测那人是谁,后来经历了种种,心中已隐隐约约有了眉目。
如今天光乍破,果然与她猜测的别无二般。
眼前之人唤她姨母,又隐隐可见妹妹的轮廓,她心中怎能不激动。
激动之余,她又为他提心吊胆。
大燕的皇帝,怎敢明晃晃地跑到大齐来当个细作?又是如何与江淮谢氏扯上关系的?
惠妃心中有诸多疑问,眼下却不是谈话的好时机。
她只能说:“好好照顾自己,需要姨母配合的就说。”
掐算着时间,宫人就要出来了。
谢尘安只能长话短说:“姨母还请放心,我会布置好一切,姨母静候与家人团聚之日。”
想到十多年未见的家人,惠妃也不由心潮澎湃。
掩下激动,惠妃又问:“长宁那孩子可知真相?”
她话音一落,才觉得实在不该问。
虽然短短时日的相处,让她打心眼里的喜欢长宁,但谢尘安的身份毕竟事关重大,哪是能那么轻易便交代出去的。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谢尘安竟说:“姨母不必担心,她去到大燕后,我会多加照拂。”
惠妃悬着的心总算落到原地,喟叹道:“那孩子啊,总算是有个归处了。”
谢尘安微微一笑。
归处?
恐怕有人已经谋划着和亲路上的逃亡路线了。
***
在毓秀宫的最后几日,江辞宁难得生出几分闲适感。
不需去上课,也不用应付宫中复杂的人际往来,只需安心候在宫中,等待出嫁。
除了要随她和亲大燕的宫人,江辞宁早早将毓秀宫中的宫人遣散到各宫。
往日总是热闹的毓秀宫,如今徒然空荡下来,竟生出几分门可罗雀的凄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