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伤口仍在,但不再溃烂。它开始结痂,生长新肉。
三年后,第一艘“言舟”建成。
它由整棵千年银杏雕琢而成,船身布满会发光的沟壑,那是嵌入其中的记忆晶丝。船上不载货,不运兵,只搭载七名承声者,航行于七大洋之间。他们的任务是寻找那些因灾难、殖民或战争而彻底失语的民族遗迹,在每一片沉没的海岸、每一处湮灭的村落遗址举行“招语仪”??点燃特制香料,吟唱混合多种古音的招魂曲,试图唤回飘散在风中的最后话语。
首航至南太平洋某环礁时,言舟停泊于一片珊瑚礁上。据考证,此处曾有一个以口述史诗维系传统的岛国,三百年前因海啸灭绝,文化随之断绝。承声者们点燃“忆檀”,敲响用鲸骨制成的鼓,开始吟诵。
起初,海面平静无波。
直到第七夜,月光如练,海水忽然泛起幽蓝荧光。接着,远处传来歌声??不是人类发出的,而是海浪撞击礁石的节奏,竟与某种早已失传的语言韵律完全契合。更不可思议的是,一群海豚跃出水面,围绕言舟游动,每一次跃起的姿态,竟恰好拼出一个古老字符!
守言者当场落泪:“它们在替人类继续说下去。”
自此,“言舟计划”被列入全球文明复兴工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承声行列。他们不必通晓万国语言,只需一颗不肯对沉默妥协的心。
又五年,火星第九展厅迎来历史性一刻。
经过二十年修复,那本碎裂的电子日记终于被还原出最后一段数据。当光拾先生的声音再次响起,全场肃立:
>“我曾以为,我的使命是收集失落的文字。”
>“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使命,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一部活着的书。”
>“你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说真话;
>你可以被禁止写作,但不能停止记忆;
>你可以孤独一生,但只要你开口,就已与千万人同行。”
>“致所有在黑暗中低语的人:
>你们不是回音。
>你们是最初的声源。”
声落之时,展厅中央的晶石轰然绽裂,不是毁灭,而是从中生长出一株微型银杏树,枝叶舒展,叶片上浮现出七个字:
**“承声者,即光拾者。”**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每一座记忆小屋,无论身处都市还是荒原,其屋顶的铜铃同时自鸣。声音清越悠远,穿越时空,汇成一首无词的歌。
守言者站在语冢门前,仰望星空。
他知道,阿稚并未离去。她只是化作了另一种存在??存在于每个敢于说话的孩子口中,存在于每片迎风摇曳的银杏叶间,存在于每一次人们选择诚实而非顺从的瞬间。
风依旧在吹,带着咸涩的气息,拂过岩石,拂过铜铃,拂过每一片新生的银杏叶。
灯塔下的沙地松软如初,新埋下的陶罐与旧日残片层层叠叠,像时间本身堆砌的记忆坟场。
只是如今,坟场之上,已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