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0章
他转过头,看着站在一旁的赵振国,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和由衷的赞赏:
“小赵同志!你这。。。。。。你这心思也太缜密了!你这搞的,是田间对照试验啊!”
张研究员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提高,“设置了不同的品种对照,还有肥料因子对照!这思路,这设计,太清晰了!就算是我们农科院的试验田,也不过如此!你。。。。。。你咋想到的?这太厉害了!”
赵振国被专家这么一夸,倒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这是后世的经验而已。
“张研究员,您过奖了。我就是琢磨着,空口无凭,光说包产到户好,人家可能不信。那就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是好是孬,让事实说话,让秤杆子说话。这样,谁也挑不出理来。”
王栓住在一旁听着,脸上也乐开了花,与有荣焉地挺直了腰板。
核验正式开始。
先称的是“集体-东洼地-良种”。
产量果然不错,比往年有显著提升,但仔细核算下来,亩产仍然比那些同样使用良种、却是包产到户的地块,低了大概一成半。
许调查员看着这个差距,默默记下,没说话,但眉头微微蹙起。
接着称“集体-西坡地-老种(蚂蚱麦)”。
产量一下子就下来了,麦穗明显干瘪不少,亩产比良种集体地又低了一大截,跟包产到户的地块相比,差距更是惊人。
许调查员的笔尖在记录本上停顿了一下。
然后是“集体-河滩地-良种+化肥”。这是投入最高的集体地,产量也非常可观,但还是比包产到户的亩均收入低…
张研究员在一旁小声对许调查员解释着投入产出的效益比问题。
最后是“集体-岗头地-老种+农家肥”。产量最低,但成本也最低。
这一系列称下来,数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像赵振国设计的那样,不同的条件,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而所有的数据都指向一个核心结论:在同样的种子、甚至更好的肥料投入下,集体地的管理效率和最终产出,依然无法与包产到户那种精耕细作、将收成与自身利益紧密挂钩的模式相比。
许调查员之前所有的怀疑、固执,在这一套严谨的“事实矩阵”面前,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彻底失去了立足之地。
他不再觉得这是“作弊”或者“运气”,他看到了背后清晰的逻辑和强大的力量——那是政策调动起来的人心的力量,是科学管理方法结合个体能动性爆发的力量。
他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向赵振国,第一次用一种近乎平等的、带着探究和敬佩的语气问道:
“赵振国同志。。。。。。你。。。。。。你以前是学农的?”
赵振国笑着摇了摇头:“许调查员,不是的,这些东西,就是平时爱琢磨,觉得该这么干,就试着干了。”
许调查员闻言,沉默了片刻,然后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不再多问,而是转身对王栓住和张研究员,以及旁边的两位记者说道:
“继续吧。把所有数据,都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
这一次,他的声音里,不再有质疑,只有一种面对事实的、沉重的,也是心悦诚服的平静。
许调查员想,等全部称重结束,他要跟村里人道个歉,可惜,他这么想,有人却不想让他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