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他飞快记下,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空气里只有报数声、记录声和人们粗重的呼吸声。
一秤,又一秤。
数字被清晰地记录下来,虽然因为潮湿,分量比完全干燥时要重一些,但大致产量与往年相比,并无显著增长,甚至因为雨水影响,部分麦粒有萌动迹象,品质反而有所下降。
围观的老把式们纷纷摇头,低声议论着。
接着,重头戏来了——包产到户的地块开始过秤。
“东洼地,王栓住家,包产田,第一秤——起!”秤杆发出了更吃力的吱呀声。
许调查员瞳孔微缩,报数:“一百五十斤。。。。。。”
这个数字一出,现场响起一阵低低的哗然!同样湿重的状态下,单筐重量就超出了集体地一大截!而且看秤砣的样子,应该比一百五十斤还高一些!
“第二秤,一百四十斤整!”
“第三秤,一百四十九斤七两!”
数字一次次被报出,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耳膜,也冲击着许调查员固有的认知。
他脸上的汗流得更急了,也顾不上去擦。
他亲眼看着那些包产田的麦个子,不仅个头更大,而且麦穗普遍更长、更密,籽粒显然饱满得多!
即使扣除潮湿带来的额外重量,其亩产潜力也已然惊人!
他的记录本上,数字在飞速累加。
包产到户地块的产量,在湿重状态下就已经遥遥领先,等到晒干扬净,扣除水分和杂质,其超越集体地的幅度将会更加恐怖!
称重工作从清晨持续到日头西沉,打谷场上点燃了汽灯,白炽的光线将人们忙碌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当最后一组数字被许调查员工整地记录在册,王栓住哑着嗓子宣布今日核验结束时,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疲惫却兴奋。
许调查员没有立刻离开,他独自站在汽灯下,借着光亮,反复看着记录本上那最终汇总的两组数字——一边是包产到户各家的产量,另一边是村集体保留地的产量。
这两组数字泾渭分明,对比之强烈,像一道深深的鸿沟,让他感到一阵阵眩晕和难以置信。
包产到户的亩产量,平均比集体地高出近五成!这差距实在太大了,大到他固有的认知再次产生了动摇。
晚上,在王栓住家吃饭时,许调查员端着碗,坐到了张研究员身边,压低声音,带着最后一丝挣扎问:
“张研究员,您是专家。这个产量,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村集体土地和包产到户的土地,使用的粮食种子不一样?我看那些麦粒,结出来的品质,好像。。。。。。好像是不太一样?”
他试图为这巨大的差距寻找一个“合理”的、与技术相关的解释,而不是完全归功于那被他一度怀疑的“政策”。
张研究员扶了扶眼镜,刚想开口,话还没出口,正好端着菜盘子过来给他们上菜的王婶子,耳朵尖,恰好听到了许调查员这最后的质疑。
“哐当!”
王婶子直接把那盘小炒肉重重地撂在桌子上,盘子里的菜汤都溅出来几滴。
她双手往围裙上一擦,叉着腰,没好气地瞪着许调查员,声音又亮又脆,带着十足的嘲讽:
“哎呦喂!许大领导!您可算是问到点子上了!可惜啊,这点子您又猜歪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