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九年冬,大雪封城……”
紧接着,长安传来回应。
“百姓饥寒交迫,官仓充盈而不发……”
岭南加入。
“吾上书三谏,皆被驳回,反诬诽谤……”
敦煌孩童的声音清脆如铃。
“火刑之日,吾无所悔,唯愿后人不忘此痛……”
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如江河奔涌,如雷霆滚动。大地震动,断碑嗡鸣,裂隙中蓝光暴涨,几乎照亮整座山谷。
>“此身可焚,此心不灭!
>此口可封,此忆长存!
>凡我所历,皆为史实;
>凡我所言,皆为真相!”
当最后一句落下,天地骤然寂静。
断碑轰然炸裂!
碎片飞溅中,一道青衫身影缓缓升起,面容清晰,目光温和。宁平立于虚空,周身环绕万千光点,每一粒都映出一张人脸??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笑有泪,正是所有诵读者的面容。
他张开双臂,声音响彻九州:
>“我回来了。不是因为神迹,而是因为你们记得。
>不是因为牺牲,而是因为你们愿意讲述。
>这一次,我不再是孤身一人。
>我是每一个说出真相的人,
>是每一颗不肯麻木的心,
>是每一盏在黑暗中不肯熄灭的灯。”
光芒洒落,覆盖大地。
千里之外,新帝跪于殿中,望着墙上自行显现的文字,终于痛哭失声。
数日后,朝廷正式下诏:废除正风院,恢复民间修史自由;赦免所有因言获罪者;设立“宁平书院”,专授口述历史之法;每年清明,举国举行“共忆日”,诵读《千秋实录》与《宁平辞》。
苏婉儿的小院,成了“天下忆枢”。每日清晨,总有孩童前来,讲述家中祖辈的故事。她一一记录,编入《百姓春秋》。
某日,一个五岁女童捧着一本破旧图画册跑来,翻开一页,上面画着一个男人蹲在雪地里给小孩暖脚。
“这是我太爷爷画的。”她说,“他说,这个人叫宁平,是个好人。”
苏婉儿接过画册,泪水滑落。
当晚,她将画置于忆莲旁,点燃雁足灯。灯光中,宁平的身影悄然浮现,坐在对面石凳上,一如往昔。
他看着那幅画,笑了:“今天讲得不错。”
她擦去眼泪,回应:“明天还有新的故事。”
风起,灯焰青蓝,墙上《记忆版图》红点连成脉络,黑圈化作星辰,整幅地图宛如活了过来,呼吸起伏。
而在西北敦煌,盲童依旧每日抚摸石碑。有人问他看到了什么。
他仰起脸,微笑:“我看到千万人在说话。
他们的声音,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