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骇然转头,正见那没入廊柱近半的箭矢,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直冲脑门,冷汗瞬间浸透了内衫,双腿一软,几乎瘫倒在地。
此时,庭院外已传来更多杂乱的脚步声和甲胄摩擦声,显然是闻讯赶来的追兵。
谢乔见状,当机立断,对张闰道:“中贵人,此地不宜久留,当速速离去!待乔平息此间内乱,定当即刻点兵,挥师雒阳勤王!”
张闰早已吓得三魂去了七魄,闻言如蒙大赦,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仪态,连声道:“多谢府君!多谢府君!”
便连滚带爬,在一片混乱中,狼狈不堪地逃出了梁国。自然也顾不得他带来的军饷。
今日这场内讧,当然是演戏。
天下已乱,没理由梁国不乱,合情合理。
自张闰逃出梁国后,京中宦官催促的密信依旧不断,但谢乔信奉一个拖字诀。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这一拖,便是数月光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滞分毫。
京师雒阳,何进及其党羽欲尽除宦官之谋,因犹豫不决,又用人不当,消息不慎泄露。
宫中,中常侍张让、段珪、毕岚等人听闻此讯,深知已无退路,索性困兽犹斗,抢先一步动手。
当下,他们计议已定,着人模仿皇后笔迹,连夜草拟了一份矫诏,称太后有密旨急召大将军何进入宫议事。
次日,何进接诏入宫。虽有僚属劝阻,言宫中恐有变故,然何进自恃手握重兵,兼有外戚之尊,未将宦官放在眼中,略作犹豫,便带着少数扈从,径入宫门。
行至嘉德殿前,殿门两侧早已埋伏下数十名刀斧手,皆是宦官心腹死士。何进刚踏入殿门,未及反应,那些刀斧手便如饿狼般从暗处扑出,寒光闪烁,斧钺交加。
何进虽勇,猝不及防之下,又寡不敌众,转瞬之间便被斩于阶下,血溅当场。
张让等人见何进已死,心知大祸临头,袁绍等人必不会善罢甘休。遂胁迫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仓皇从宫中秘道出逃,意图暂避锋芒。
雒阳城内,何进的死讯传开,群龙无首,顿时大乱。
袁绍、袁术等人闻此噩耗,当即点起本部兵马,又联络何进旧部,如潮水般杀入皇宫。此时宫中守备空虚,宦官自然抵挡不住。袁绍等人杀红了眼,下令凡宫中宦官,不论老幼,一概格杀勿论。
一时间,宫阙之内,惨叫声、兵刃交击声响成一片,处处鲜血,步步尸骸,昔日极尽奢靡辉煌壮丽的皇宫,竟成屠场。
谢乔在这期间,曾短暂地犹豫过,要不要利用[空间传送符]去雒阳,救下刘协刘辩,自己来个挟天子令诸侯什么的。汉室的宗庙社稷,便系于她谢乔一身。
她可以为自己的势力攫取利益,或者胁迫天子,届时,莫说一个州牧的虚名,便是裂土封王,也并非遥不可及。
完成系统任务[进位州牧]自然是轻轻松松。
这诱惑实在太大,大到让她有那么一瞬间,几乎要下令点兵。
然而,这股热血很快便被一盆冷水浇熄。
去雒阳露面的代价是,梁国将成为风暴中心。
若她真去了,梁国,这片她苦心经营的基业,顷刻间便会从一个偏安的角落,被标为高亮。
各路诸侯,无论是忠于汉室,还是心怀鬼胎,都会将矛头指向她。
在史料记载中,挟持天子的董卓,将致使天下诸侯联盟,组成“讨董”联军。
而如果组成“讨谢”联军,那就还要再多一个董卓。
她不希望过早地曝光在聚光灯下,默默发育才是她的策略。此刻跳出去,不过是为人作嫁。她还没有准备好,应付四面之敌。
更没到能一手遮天,与天下为敌的地步。
雒阳乱,就让它乱去吧,越乱越好。
等那些所谓的天下群雄斗个你死我活,精疲力尽,或许,才是她闪亮登场的时机。
于是,数月过去,天下人心惶惶,梁国依旧稳定发展。
历史车轮滚滚。
不久,应大将军何进之召,并州牧董卓率虎狼之师入京。
董卓将少帝刘辩奉迎至宫闱,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
雒阳城内,自公卿大臣至寻常百姓,无不被董卓的雷霆手段与赫赫凶威所震慑,噤若寒蝉,莫敢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