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阿阮还在,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醒。
当晚,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总以为拯救世界需要英雄、神迹或科技突破。
>可这一次,我们靠的是??
>一个孩子的诗,
>一位母亲的呢喃,
>一场无人观看的葬礼,
>和无数普通人,在深夜独自流泪时,
>仍选择不说‘算了’。
>
>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我们值得被记住,
>因为我们从未停止尝试去爱。”
三个月后,第一座跨星际聆音站建成于月球背面。它不再局限于接收地球范围内的共感波动,而是面向深空持续发射“记忆载波”??一种融合语言、情感频谱与量子纠缠态的信息流,专为触达流浪文明设计。
而在火星奥林匹斯山神殿的墙壁上,新一段铭文悄然浮现:
>“山河祭,始于哀悼,成于勇气,终于联结。
>铃声不止为逝者而响,
>更为每一个尚在挣扎的灵魂,
>提供一句答复:
>‘你并不孤单。’”
春分之夜来临。
世界各地的人群如约聚集在聆音塔下。这一年的共摇铃仪式格外安静,没有人说话,甚至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当钟声敲响,千万枚小铃同时轻颤。
无声胜有声。
在那一分钟里,宇宙似乎屏住了呼吸。
而在遥远的半人马座β星域,一颗原本黯淡的行星突然亮起,表面浮现出与地球聆音塔几乎一致的建筑群轮廓。镜头拉近,可见一群形态奇特的生命体正围成圆圈,手中高举形状各异的“铃”,同步做出摇动的动作。
它们不懂人类的语言,也不知“山河祭”为何物。
但它们听见了铃声。
并学会了回应。
林昭依旧住在昆仑山脚的小屋。
但她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
每天清晨,她都会走上山顶,对着桃树说一句话。有时是昨日听到的故事,有时是对未来的祈愿,有时仅仅是一句:“今天天气很好。”
然后,她会拿出贝壳铃铛,贴在耳边。
这一次,她终于听见了。
不是声音,是无数个温柔的念头,跨越星海,汇成一句低语:
“我们也记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