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赵咏德捋了捋雪白的胡须,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与感慨,他望着吴承安,缓缓说道:
“吴将军不必言谢,说起来,上一次大坤兵马兵临蓟城之下,形势岌岌可危。”
“若非将军你及时率军来援,浴血奋战,击退强敌,这蓟城恐怕早已生灵涂炭,老夫这把老骨头,也不知将葬于何处。”
“蓟城百姓,皆感念将军之恩德。今日能略尽绵力,乃是分所应当。”
他顿了顿,苍老的目光中透出殷切的期望与鼓励,声音也提高了几分,仿佛不仅是对吴承安说,也是对在场所有人说:
“将军此去,肩负国之重任,万民之望!居庸关乃我大乾北疆锁钥,沦落敌手,实乃国耻!”
“望将军能善用此等利器,统帅王师,奋勇破敌,早奏凯歌,光复故土,扬我国威!”
“老夫虽已老迈,无法亲临战阵,但必日日在此,为将军,为我大乾将士,焚香祷告,静候佳音!”
这番话语,情真意切,掷地有声,充满了老一辈士人对家国天下的责任与情怀,听得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那些民夫们更是群情激昂,纷纷高呼:“愿随吴将军破敌!光复居庸关!”
站在一旁的卓永安,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脸上依旧是那副万年不变的冷峻表情,但内心深处,却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波澜。
他办案多年,见过太多官员之间的虚与委蛇,互相倾轧。
然而眼前这一幕,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如此真诚地、甚至带着感激与期许,来为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年轻武将送行,并动员百姓相助。这本身就极具震撼力。
这绝非简单的官场应酬,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支持。
这说明吴承安在幽州之地,不仅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更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这些清流文官的尊重!
一个年轻武将,能做到这一点,其能力、其品行、其魅力,已然不言而喻。
卓永安心中暗自庆幸。
幸好自己此行没有固守成规,一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拿人问罪。
幸好自己愿意亲眼来看,亲耳来听。
幸好自己最终选择了通权达变,配合吴承安演这一场“调查”戏码。
否则,若因自己的鲁莽而坏了这等破敌良机,导致北伐失利,那自己才真是成了国家的罪人!
就在卓永安心潮起伏之际,吴承安已经开始了行动。
他并未过多沉溺于感动的情绪,时间紧迫,他必须尽快出发。
在吴承安的亲自指挥和那五百民夫的全力协助下,庞大的搬运工程开始了。
号子声再次响彻山谷内外,粗壮的绳索套上了投石机的砲架和攻城车的车辕,。
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合力,喊着整齐的号子,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沉重的战争机器挪动到特制的、加固了车轮的巨型平板车上。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虽然缓慢,却充满了力量感。
吴承安穿梭其间,不时指点着搬运的角度和着力点,确保器械不会在搬运过程中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