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朱标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看来让你参政是对的。”朱元璋欣慰地说,“不过你要记住,朝堂之上,既要展现才干,也要懂得藏拙。”
“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
接下来的数月,苏宁每日准时上朝,逐渐适应了朝堂的节奏。
更让满朝文武惊讶的是,这位年幼的吴王不仅对政务有着超乎年龄的理解,更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二月,朝廷讨论漕运改革。
当大臣们还在争论是否要增加漕船数量时,苏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孙儿以为,可在漕船上加装风帆,利用风力节省人力。同时改进船型,提高载货量。如此不需增加船只,也能提升运力。”
工部尚书秦逵仔细考量后,惊叹道:“吴王殿下此法确实高明!”
“允。”龙椅上的朱元璋和一侧站立的朱标都是眼前一亮。
三月,浙江水灾,朝廷商议赈灾事宜。
当大臣们纠结于如何调拨粮食时,苏宁又提出了创新方案:
“孙儿建议,可以大明钱庄为依托,发行专项赈灾票据。商贾们认购票据,朝廷用这些资金就地采购粮食,既节省运输成本,又能快速救灾。”
“另外可以以工代赈,修建南京至河南的新式官道。”
“噢?新式官道?”
此时的苏宁却是直接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水泥和凝固的混凝土,“皇爷爷,父王,这就是明通商行研发的新式建材水泥,掺上沙石混合水搅拌,然后就能快速凝固为异常坚固的路面和墙体。”
“噢?坚固程度如何?”
“皇爷爷可以亲自查看!”然而苏宁却是把水泥和混凝土石块交给了朴不成。
接着朴不成便是把水泥和混凝土石块交给了朱元璋和朱标。
“皇爷爷,父王,如今明通商行旗下的工坊一直在使用水泥和混凝土,还请皇爷爷和父王可以抽时间实地考察。”
“好!三日后,移驾明通商行工坊考察。”
“是!皇爷爷。”
最让朱元璋欣慰的是,苏宁在朝堂上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即使意见被采纳,也从不居功自傲。
这日下朝后,朱标忍不住对朱元璋说:“父皇,儿臣发现允似乎很享受参政的过程。每日寅时起床,从未见他有丝毫倦怠。”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这孩子,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料。可惜。。。。。。”
他没有说下去,但朱标明白父皇的顾虑。。。。。。
苏宁与淮西勋贵关系太近,若是继位,恐怕难以驾驭那些骄兵悍将。
与此同时,苏宁的表现也引起了其他藩王的警觉。
燕王府内,朱棣看着最新从南京传来的消息,脸色凝重:“这个允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
姚广孝沉吟道:“王爷,吴王如今深得圣心,又展现出了非凡的治政才能。长此以往,恐怕……………”
“本王知道。”朱棣打断他,“但现在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静观其变。”
第二天,朱元璋和朱标携带朝廷一众大员参观工坊,果然是见识到了水泥和混凝土的威力。
于是苏宁的奏疏再次被朱元璋和朱标采纳,他们突然发现苏宁竟然经常给与他们惊喜。
四月的一日朝会,讨论到海外贸易政策时,苏宁提出了一个让满朝文武震惊的建议:
“孙儿以为,可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地设立市舶司,规范海外贸易。同时组建远洋船队,探索海上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