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府与文官士大夫集团的激烈冲突,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东宫内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日午后,太子妃?氏特意命人在东宫花园的凉亭内设下茶点,召来了朱允?。
“?儿,你可知道你三弟最近在朝堂上做了些什么?”吕氏轻抿一口香茗,语气中难掩兴奋。
朱允?恭敬地回答:“儿臣听说,三弟提出了学制改革,遭到文官们的强烈反对。”
“何止是反对!”吕氏放下茶盏,眼中闪着光,“你三弟这是自绝于天下读书人!任亨泰、方孝孺这些文坛领袖,现在对他可都是恨之入骨。”
她站起身,走到朱允?面前,低声道:“当然,这是你的机会,?儿。你三弟不要的,正是你要争取的。”
朱允?略显犹豫:“可是母妃,三弟的改革,似乎也有其道理。。。。。。”
“糊涂!”吕氏打断他,“什么道理?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就是自毁长城!你记住,这大明的江山,终究是要靠士大夫来治理的。”
她唤来心腹宫女:“去准备一份厚礼,本宫要亲自去拜访任尚书的夫人。”
“是!娘娘。”
“母妃,这………………”一旁的朱允?却是有些感到不安。
吕氏却不以为意:“你三弟在拉找武将,可都是一些不得志的草根和寒门,那么我们就该团结文官,而且还要暗中接触那些顶级勋贵。这才是我们该使用的制衡之道。
“母亲,我们真的能打败三弟吗?”
“怎么?泄气了?”
“这些年,孩儿感觉三弟真的很陌生,竟然让孩儿有一种深深地无力感。”
“哼!你有这样的想法,真的是太让我失望了。”
"*。。。。。。"
“够了!以后这种不争气的话要再说。”
“呃?是!母亲。”
接下来的几日,吕氏频繁出入各位文官大臣的府邸。
先是拜访了礼部尚书任亨泰的夫人,赠送了珍贵的东海珍珠;后又邀请都察院几位御史的家眷入东宫赏花;甚至还特意为翰林学士方孝孺的母亲请来御医诊治旧疾。
这些举动自然逃不过朱元璋的耳目。
谨身殿内,毛骧跪在地上详细禀报:“陛下,太子妃娘娘近日与文官家往来密切,昨日更是在东宫设宴,招待了六部官员的夫人。”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挥退毛骧,对待在一旁的朱标说:“标儿,你这个太子妃,最近活跃得很啊!”
朱标脸色难看:“父皇,儿臣已经告诫过她,不要插手朝政。”
“告诫?”朱元璋冷笑,“她这是在为允?铺路呢!允?得罪文官,她就去拉拢文官,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朱标叹了口气:“吕氏也是爱子心切。。。。。。”
“爱子心切?”朱元璋猛地转身,“她这是要把允?往火坑里推!”
“但是允通这段时间做的也确实太过了,几乎就是无所顾忌,我们要不要警告他一番?”
“有你我在,何至于让他有所顾忌?”
“父皇,你这样会把允惯坏的。”
“哎!允?不是你我惯坏的,他已经被你母后惯坏了。
"。。。。。。"
就在这时,太监朴不成来报:“陛下,太子殿下,太子妃娘娘在殿外求见。”
“嗯,让她进来吧!”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