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的冬日,南京城飘起了细雪。
紫禁城的琉璃瓦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远远望去,整座宫城宛如琼楼玉宇。
谨身殿内,炭火烧得正旺。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章,朱笔在《请立皇太孙监国疏》上顿了顿,眉头深锁。
忽闻殿外太监来报:
“陛下,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勇毅将军常森在殿外求见。”
朱元璋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在奏章上留下一个鲜红的墨点。
常家三兄弟同时求见,这很不寻常。
自从太子朱标去世后,常家一直深居简出,今日这般阵势难道是来施压的?
“宣。”
只见常家三兄弟身着常服,神色肃穆地步入谨身殿。
雪花在他们肩头尚未完全融化,更添几分凄凉。
一进门,三人便齐刷刷跪倒在地,行了大礼。
“臣等叩见陛下。”
朱元璋放下朱笔,打量着跪在地上的三人,心中升起一丝疑虑:“平身。你们三兄弟今日一同前来,所为何事?”
常茂抬起头,这位曾经叱咤沙场的名将,此刻眼中却满是决绝:“陛下,臣等今日是来辞官的。”
“辞官?”朱元璋猛地坐直身子,目光如电,“你们要辞去所有官职?这可是你们常家两代人用血汗换来的功勋!”
“是。”老二常升接过话头,从怀中取出三枚兵符和一份清单,双手奉上,“这是臣等掌管的兵符,以及麾下亲兵的名册。请陛下收回。”
常森也取出勇毅将军的金印,恭敬地放在地上:“臣的爵位,也请陛下一并收回。常家愿做一介布衣,返回凤阳老家耕读传家。”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目光在三人脸上来回扫视。
这一刻,他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
这是以退为进?还是另有图谋?
“告诉朕,”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这是谁的主意?”
常茂坦然道:“是吴王殿下。”
“允通?”朱元璋瞳孔微缩,“他何时交代你们的?他人还在病榻上,如何交代?”
“早在懿文太子病故的时候。”常升答道,声音有些哽咽,“那时吴王殿下就召我们入府,对我们说:“若是皇爷爷最终没有选我做储君,常家必须立即辞官返乡,永世不得参与朝政。这是保全常家唯一的办法。”
常森补充道:“吴王还说,常家功高震主,若是新君继位,必遭猜忌。与其到时候身败名裂、九族被杀,不如急流勇退,这是为了保全常家血脉。”
果然,此时的朱元璋沉默了。
他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心中五味杂陈。
这个孙子,竟然在半年前就预见到了今天的局面,还提前为母族安排好了退路。
这份远见,这份决断。。。。。。
“常茂,”朱元璋转身,目光如炬,“你们今日辞官,可有什么要求?”
常茂深吸一口气,再次跪地:“皇爷,常家别无他求。只求。。。。。。只求您看在先父常遇春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看在先姐常氏侍奉懿文太子多年的情分上,让我们常家带走允?。”
这个请求却是让朱元璋勃然变色:“荒唐!允?是朱家的子孙,是大明的亲王,岂能跟你们离开应天府!”
一旁的老二常升立刻泣声说道:“皇爷,允?如今命在旦夕,太医都说他。。。。。。他撑不过这个冬天。难道您忍心让他在冰冷的王府中孤独而终吗?让我们带他回凤阳吧,至少。。。。。。至少让他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程。。。。。。”
“住口!”朱元璋厉声喝道,“朕已经命奴儿干都司全力采集百年人参,定会保住允的性命!你们这是在诅咒亲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