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吕氏款款走入殿内,行礼后柔声道:“陛下,儿媳近日听闻文官们对朝廷多有怨言,心中忧虑。可否让允?在文华殿设宴,安抚众臣?”
朱元璋眼中寒光一闪:“这是你的主意,还是允?的主意?”
吕氏心中一颤,强自镇定:“是儿媳见允?终日苦读圣贤书,想着也该与朝中贤臣多多请教……………”
“够了!”朱元璋打断她,“朝政大事,岂是妇道人家该插手的?退下!”
吕氏脸色煞白,慌忙告退。
待她离去后,朱元璋对朱标说:“看到了吗?这就是你纵容的结果!”
朱标沉默片刻,突然道:“父皇,其实吕氏有句话说得对。这江山,确实需要士大夫来治理。”
朱元璋凝视着儿子,良久才道:“标儿,你太仁厚了。士大夫要用,但不能纵容。允虽然激进,但他的方向是对的。大明朝不能只靠读死书的文人!”
与此同时,文华殿内,朱允?正在与方孝孺讲学。
“殿下可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方孝孺谆谆教导。
朱允?恭敬作答:“学生明白。为君者当以德化民,施行仁政。”
方孝孺满意地点头:“殿下仁厚,实乃天下苍生之福。不像有些人,专务奇技淫巧,背离圣人之道。”
朱允?自然明白他指的是谁,却只是微笑不语。
课后,朱允?独自在文华殿内沉思。
他突然问随身太监黄杰:“你说,三弟的改革,真的全无道理吗?”
太监黄杰吓了一跳:“殿下,这等大事,奴婢不敢妄议。”
朱允?叹了口气:“哎!三弟虽然激进,但确实在做实事。而我。。。。。。却只能在这里读圣贤书。”
这时,吕氏怒气冲冲地走进来:“?儿,刚才我去见你皇爷爷,竟然被赶了出来!”
听母亲说完经过,朱允?皱眉道:“母妃,您确实不该插手朝政。”
“我还不是为了你!”吕氏气道,“你三弟现在有基层武将支持,有商贾拥戴,你若再失去文官的支持,将来如何与他抗衡?”
朱允?正色道:“母妃,儿臣与三弟是亲兄弟,何来抗衡之说?”
“亲兄弟?”吕氏冷笑,“天家无亲情!允通有把你当成亲兄弟吗?难道你忘了玄武门之变吗?”
这句话让朱允?浑身一颤。
当晚,朱标来到吕氏寝宫,面色阴沉。
“你今日去见父皇,所为何事?”
吕氏委屈道:“臣妾只是为允?着想。。。。。。”
“住口!”朱标罕见地动怒,“你这是在害允?!父皇最恨后宫干政,你偏偏要往枪口上撞!”
“可是太子爷,允?他。。。。。。”
“允?做的事,自有父皇定夺。”朱标打断她,“你若是再敢插手朝政,休怪我不念夫妻之情!”
“是!太子爷。”
就在东宫暗流涌动之际,苏宁却在吴王府接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致仕的老臣刘三吾。
“殿下,老臣今日前来,是想劝殿下暂缓学制改革。”刘三吾开门见山,“如今文官群情激愤,于国于民都不是好事。”
苏宁恭敬地为老臣斟茶:“刘公所言极是。但正因如此,才更要坚持。若因有人反对就退缩,改革永远无法推行。”
刘三吾叹道:“殿下可知,太子妃近日频频拉找文官,二皇孙更是终日与方孝孺等大儒讲学。殿下此举,岂不是将文官都推向对方?”
苏宁微微一笑:“刘公,我要的不是趋炎附势的文人,而是真心为民的实干之才。”
“吴王你就不想获得天下文人的支持?”